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5840)
报纸(27159)
图书(1256)
学位论文(1031)
会议论文(577)
图片(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6126)
地方文献 (5198)
地方风物 (1653)
宗教集要 (890)
红色文化 (685)
非遗保护 (671)
才乡教育 (515)
文化溯源 (125)
首页图片-宗教集要 (3)
首页图片-历史名人 (3)
按年份分组
2010(5166)
2009(3868)
2008(3353)
2006(1905)
1998(1024)
1995(1007)
1989(570)
1987(690)
1958(55)
1954(18)
按来源分组
其它(2087)
音乐出版社(18)
江西人民出版社(16)
上海文艺出版社(16)
文物出版社(5)
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天童禅寺(1)
新文艺出版社(1)
甘肃民族出版社(1)
能源出版社(1)
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
宋代杨万里心学观“用心”说对心学一系的展开
作者:曾华东  来源:阳明学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杨万里  阳明心学  宋代  知行并重  哲学著作  诚斋易传  知行关系  陆象山  性与天道  契合点 
描述:党、二人又同朝为官,同为南宋学者,交谊相契。杨万里在坚持自己气本论立场的同时,提出了自己"性而身之"心学观。在他的主要哲学著作《诚斋易传》和次要著作《心学论》中分别强调"学者将欲通变,于何求通?曰道。于何求道?曰中。于何求中?曰正。于何求正?曰易。于何求易?曰心。"君子学道、识道、体道、用道,在于"用心"而已。"性者,生之良能。心者,性之良知。"在知行关系上,杨万里在他的另一部主要哲学著作《庸言》中主张知行并重,两者不可偏废。他既反对只重行而忽视知,同时又反对只重知而忽视行。这种知行并举的思想实来自他的"用心"论,我们不难从中看到其立论的契合点。
象山“实学”探微
作者:郑晓江  来源:阳明学刊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象山先生  实学  陆象山  本心  伦理道德  天地之心  践履  心性之学  尊德性  象山心学 
描述:,象山于学则辨"道问学"与"尊德性";于践履方面,则辨公与私、义与利,这就是象山实学的全部精义之所在。本文还对象山实学的基本内容、特征、精神,以及意义等进行了思考。
罗汝芳与佛教的因缘
作者:刘聪  来源:阳明学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罗汝芳  佛教  交往  十三年  净土信仰  佛学研究  太湖县  净土思想  嘉靖  万历 
描述:作为阳明后学中的代表人物,罗汝芳历来被认为与佛教交往密切,但少有学者专门考察其与佛教的交往经历。本文系统考察罗汝芳一生与佛教交往的过程,认可禅宗而反对净土的信仰倾向,以及时人对罗汝芳与佛教交往的看法,力求再现罗汝芳与佛教的因缘,为进一步研究罗汝芳与佛学的联系,提供历史基础。
泰州王学后劲焦竑的儒学思想
作者:陈寒鸣  来源:阳明学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学  泰州学派  罗汝芳  儒学思想  耿定向  思想解放  思想主张  王阳明  学术成就  儒学传统 
描述:治学,运思于书斋,并以其多方面的学术成就而成为晚明卓越的博学者。
阳明子的冥契主义
作者:陈复  来源:阳明学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阳明  经验  知行合一  宇宙本体  陆九渊  致良知  心学  龙场悟道  神秘主义  理性主义 
描述:秘经验的理性态度;并详论龙场悟道的细节,厘清阳明先生冥契本体的经历,与不同阶段的主张,尤其指出学者因为忽视冥契主义,因此对阳明先生主张的"知行合一"有误解。本文引各种证据指出:阳明先生直至五十岁后才悟得"致良知",这是冥契经验的突破,因此使得他与南宋心学家陆九渊先生讲的"心即理"产生歧异,本文借由厘清这层歧异,指出这本是往内探索逐渐深化的自然历程。本文同时指出"存天理,去人欲"并不是阳明先生的重要主张,而是他在尚未悟得"致良知"前,顺应宋明儒学常见的权宜说法。诠释心学不能忽略冥契主义的角度,否则认识悟道的内容就成为很困难的事情,本文希冀借由这种角度的探索,展示诠释心学可能做出的还原与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