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5840)
报纸(27159)
图书(1256)
学位论文(1031)
会议论文(577)
图片(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6126)
地方文献 (5198)
地方风物 (1653)
宗教集要 (890)
红色文化 (685)
非遗保护 (671)
才乡教育 (515)
文化溯源 (125)
首页图片-宗教集要 (3)
首页图片-历史名人 (3)
按年份分组
2010(5166)
2009(3868)
2008(3353)
2006(1905)
1998(1024)
1995(1007)
1989(570)
1987(690)
1958(55)
1954(18)
按来源分组
其它(2087)
音乐出版社(18)
江西人民出版社(16)
上海文艺出版社(16)
文物出版社(5)
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天童禅寺(1)
新文艺出版社(1)
甘肃民族出版社(1)
能源出版社(1)
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
川东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符号:安仁板凳龙考
作者:孙亮亮  来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安仁板凳龙  民间传统体育  体育文化 
描述:社会结构变迁给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生存带来隐忧,如何保护与传承这些民间传统文化"活化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田野考察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川东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符号———安仁板凳龙进行考察,基于社会变迁视阈下的安仁板凳龙开展,提出建立健全安仁板凳龙生态修复机制,以促进安仁板凳龙的发展。
永不变老的杜丽娘
作者:孙惠  来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梦自逗起  一梦而亡  至情至性  《牡丹亭》  杜丽娘 
描述:自《牡丹亭》问世,从各种角度对它进行研究的学者文人甚多,其中有大量评论是关于作品的反抗意义和人性自觉意识。进入现代以来,《牡丹亭》又重新焕发了生机,杜丽娘的情爱生发获得了更多的理解与认同,对反封建意义也有了重新的认知。通过对杜丽娘梦境发生的心理基础和作者的哲学倾向的探讨,从而了解作品永不消退的魅力。
从儒士到名士到戏剧家——浅析汤显祖的儒家思想
作者:陈烨  来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  汤显祖  汤显祖  儒家  儒家  文学  文学 
描述:从最初的一名儒士而后成为名士,最后投身于文学创作中,成为古代中国著名的戏剧家,汤显祖骨子里一直承传着传统的儒家思想,而其身份的转变正是源于他思想的变化。
胡应麟的“气运”说
作者:余群  来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麟  胡应麟  “气运”  “气运”  内涵  内涵 
描述:胡应麟论诗注重诗歌的源流演变,提出了格以代降、体以代变的文学史观,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他所谓的气运。胡氏所谓的气运,其渊源是前人的相关理论,它的内涵是指影响文学之政治、社会、时代、审美、自然规律等因素的结合体。气运理论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晏殊《珠玉词》之情中有思赏析
作者:唐红卫  来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晏殊  《珠玉词》  《珠玉词》  理性  理性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 
描述:作为北宋倚声家初祖,理性诗人晏殊的《珠玉词》具有明显的情中有思特点:在词中抒发情感时常常会不经意中比别人多了一份思致与理性,这一份思致具体表现为强烈的生命意识;这一份理性则具体表现在对苦难的超脱。
有关晏殊词研究的几点看法
作者:汪首豆  来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研究  《珠玉词》  价值评判  艺术特征 
描述:梳理近三十年来有关晏殊及其词作的研究,认为20世纪80年代偏重其词作价值的研究,而存在研究视野狭窄的问题;90年代的研究偏重其词作的艺术特征,又存在片面化、文本化的问题。对晏殊词作价值的研究应更多地联系词的发展历史,对其艺术特征的研究应将专题研究与比较研究想结合。
汤显祖研究现状简述
作者:王莉莉  来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论著  论文  研究综述 
描述:近年来,对明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的研究已经形成专门的"汤学"。依据相关论著和论文,从家世生平、思想、创作理论和作品四个方面对汤显祖研究现状作了简要分析和阐述。
李浩“性奴”案中的斯德哥尔摩效应分析
作者:张彦军 郑荣  来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浩“性奴”案  斯德哥尔摩效应  原因 
描述:用有关理论分析了李浩"性奴"案中斯德哥尔摩效应产生的原因,认为李浩犯罪的成功实施取决于其将服役期间的专业知识应用、小区松懈的社会治安管理和对被囚女子心理的准确把握,最根本的原因在李浩自身。受害者的心理特征完全符合斯德哥尔摩效应产生的条件,有助于人们认识被囚者行为出现的原因。
论王安石诗歌创作道路
作者:吕斌  来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现实  闲淡  心态  佛老 
描述:王安石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一生著述甚丰。他的诗歌分期众说纷纭,采用二分法,以退居江宁为分界,分为前后两期。造成前后期诗风变化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是诗人心态的变化以及受佛老思想使然,使其后期诗歌更加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