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辩证法应是主客体的统一
-
作者:周杰 王春玲 来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思维辩证法 主客体 主体思维 主体认识 主体性 理性思维 辩证本性 辩证思维 自我意识 客观世界
-
描述:辩证法作为人们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无疑包含着主体性的内容。但是,在以往对辩证法的研究中,人们往往从客体的客观方面,从客体决定主体的方面去理解,而很少从主体方面,从主客体的关系方面来理解,因而不了解辩证法所固有的主体性。为把辩证法的研究引向深入,本文试就这一方面提出几个研究问题。
-
略论中国古代咏物诗
-
作者:刘继才 来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咏物诗 艺术形式 胡应麟 艺术特征 大发展 沈德潜 六朝 山水诗 寓意 特点
-
描述:上争得应有的地位,而且也愿为当前咏物诗的创作提供一些借鉴。一我国咏物诗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年代颇早。明胡应麟说:“咏物起自六朝。”王夫之说:“咏物诗,齐梁始
-
振兴北宋教育的第一功臣——晏殊与北宋教育论略
-
作者:何绵山 来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教育 晏殊 第一功臣
-
描述:教育鼎盛和人才辈出,是北宋文化发展的关键之所在。而北宋的教育发展与晏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晏殊是振兴北宋教育的第一功臣。本文从七个方面论述了晏殊对振兴北宋教育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
反驳艺术纵横谈
-
作者:季恩 来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鲁迅 司马光 论辩 答司马谏议书 反驳艺术 国民党政府 论说文 驳论文 讨论问题
-
描述:之一。
-
李白作《菩萨蛮》、《忆秦娥》新证
-
作者:刘继才 来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忆秦娥 李白 曲子词 菩萨 著作权 胡应麟 无名氏 新证 唐代 北宋前期
-
描述:在宋人著作中,本已认定《菩萨蛮》、《忆秦娥》二词为李白所作。但自从明代胡应麟提出异议,二词的著作权之争,数百年来一直没有休止。近年又重新提出了这一问题。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北宋前期的产物。”有的选本将二词的作者以“无名氏”目之。为了澄清这一问题,本文试作一点新证。
-
从《静志居诗话》看朱彝尊美学的一个侧面“清”
-
作者:李瑞卿 来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清 格调 神韵 胡应麟
-
描述:士祯在对“清”的接受和改造中只发挥了胡应麟“韵”的那部分 ,抽空了诗歌应该具有的现实精神。
-
周代军用乐器:铎
-
作者:赵东玉 来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乐器 周代 大司马 吴语 周礼 国语 孙诒让 郑玄注 说文 礼崩乐坏
-
描述:,对金铃木舌者为木铎,施号令时所振。”至于“通鼓”之说,贾疏认为“两司马振铎,军将以下即击鼓,故云通鼓。”而按《说文》的注解,“通,达也。”孙诒让认为:“以鼓者非一人,故振铎令一人先鼓,众人遍鼓之。”无论如何,从《周礼·夏官·大司马》的记载来看,击鼓与振铎的确应当是紧密相连的。如“三鼓振铎”,“鼓人皆三鼓,两司马振铎”云云,均可显见此点。不过,这种振铎以通鼓的规则,在春秋末期似乎不再流行,如《国语·吴语》有云:“王乃秉枹,亲就鸣钟,鼓丁宁、錞于,振铎,勇怯皆应,三军皆哗,扣以振旅,其声动天地。”从这段文字来看,似乎是各种战鼓乐器和喧哗之声一起发动,并无先后之别。或者,这乃是“礼崩乐坏”的表现也未可知。周代军用乐器——铎@赵东玉
-
《诗经》中悼亡诗之周礼意蕴发微
-
作者:梅显懋 于莲莲 来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经》 悼亡诗 周礼意蘊
-
描述:衣》一为妻悼夫,一为夫悼妻,皆体现出夫妻恩爱、生死相依的情感,与周代重视婚姻和谐、家庭稳定,以促进社会和谐、政权稳定的礼教思想是一致的。《诗经》较少正面描写礼仪、阐述礼教教义,它是以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来打动人的心灵,给人以启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其礼教思想的影响。
-
试析《诗经》刺谗诗之周礼意蕴
-
作者:梅显懋 杨阳 来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以花言巧语惑乱视听,离间骨肉之情,朋友之谊,挑拨君臣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陷国家于危难之中。刺谗诗作者可能多数为身受谗言之害者,因此言辞激烈犀利辛辣,似不合诗教“温柔敦厚”之旨,但是,以激烈的言辞斥责假恶丑的东西,目的是让人们去追求真善美,斥责奸佞小人的奸诈无耻的言行,也正是为使人们形成温柔敦厚的品格,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因此,从采编《诗经》的人来看,刺谗诗完全符合周礼的尚中贵和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