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迈向现代尽显特色
-
作者:暂无 来源:江城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但是他们都满心欢喜,因为今年丰收在望——全镇黑木耳种植量达到3亿袋,干品产量预计达到1万吨,人均纯收入预计1
-
蛟河晟达生物质颗粒燃料项目投产
-
作者:暂无 来源:江城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记者常学文)
蛟河市晟达生物能源有限公司以黄松甸镇黑木耳种植废弃袋为原料生产的300多吨生物质颗粒燃料近日销售一空。至此,投资2000万元的生物质颗粒燃料生产加工销售项目,已初步显现出黑木耳种植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链延伸的产业升级和环保作用。
据了解,作为“中国黑木耳之乡”的蛟河市黄松甸镇,
-
小小合作社闯出大市场
-
作者:暂无 来源:江城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记者董雪扬
蛟河市黄松甸镇地处山区,夏季低温多雨,特别适合发展食用菌产业。2002年年初,黄松甸镇就有一部分人开始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起初由于种植的人少,没有形成规模,产业发展一度停滞不前。直到2006年,黄松甸镇党委、政府开始鼓励和号召全镇发展种植食用菌,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使得种食用菌的
-
吃堑长智磨一剑
-
作者:暂无 来源:江城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通讯员田丽娟记者邬洪亮
9月初,是秋木耳大规模采摘的时节。家住蛟河市黄松甸镇黄松甸村的陈爱莲已在自家黑木耳地里忙活四五天了。她家今年种了7万袋秋耳。看着摘下来的一朵朵黑黝黝、颤巍巍的黑木耳,陈爱莲脸上挂满微笑。她说:“今年秋木耳长得好,不光是我们侍弄得精心,亚君提供的菌袋也很关键。它压得实,出耳率高
-
“学生成长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
作者:暂无 来源:江城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冯丽红
记者周俊山
从教20余年,蛟河市黄松甸镇花园村小学教师冯丽红把爱的阳光洒向了教育事业,洒向了学生。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她却用崇高的师德照亮了一片天空。
小时候,冯丽红最崇拜的就是站在三尺讲台上的老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深深地铭刻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后来,她真的成了一名乡
-
黄松甸黑木耳名扬天下
-
作者:暂无 来源:江城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黑木耳菌袋下地摆放生长。 记者 常学文
记者常学文
被誉为“素中之荤”的黑木耳,是美食家和营养学家眼中的上品。全国很多地方生产黑木耳,但要问哪里的黑木耳好,很多人会说是蛟河市黄松甸镇产的好。黄松甸镇是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定的“中国黑木耳之乡”,黄松甸黑木耳栽培技艺列入了吉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
-
黄松甸镇黑木耳串起循环产业链
-
作者:暂无 来源:江城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记者邬洪亮)
6月上旬,蛟河市黄松甸镇很多村屯进入种植希望和收获果实的时节。伟光村国家级标准化黑木耳种植示范区内,人们这边在大棚里采摘成熟的春耳,那边在做秋耳菌袋、准备发酵。
黄松甸村的庄立峰等个别种植户因为摘春耳、做秋耳菌袋时间叠加,很难雇到人,直到6月中旬才做完秋耳菌袋。还有一些农户
-
黄松甸菌农借“网”生财
-
作者:暂无 来源:江城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记者 常学文 通讯员 张清东王若男)最近,黄松甸镇伟光村村民刘志国特别高兴。通过“一站通”网站,他将自己制作的400支菌种销售给抚松县菌农,获利2000多元。
如今,像刘志国这样借“网”生财的农民,在黄松甸镇可不是个别人。全镇共有菌农2400余户,其中350余户人家购置了电脑,并开通了宽带
-
黄松甸一农民夫妇捐款千元
-
作者:暂无 来源:江城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记者 常学文 通讯员 林杨)
5月17日一大早,蛟河市黄松甸镇沙河掌村村民李德运夫妇将1000元钱送到了村委会,委托村干部把这些钱和他们的祝福一并带给灾区人民。
李德运夫妇目前住在泥草房里,这笔钱是他们卖掉去年种的黑木耳和小儿子在外打工攒下的。
-
黄松甸森警解救被困小牛
-
作者:暂无 来源:江城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记者 李晓峰 通讯员 周波
5月12日,在外干活儿的蛟河市白石山镇长青村村民王颜民来到省白石山森林公安局黄松甸森林派出所,向该所教导员王占东致谢。
4月18日10时左右,派出所教导员王占东,正在黄松甸镇长青村的79林班检查工作,突然听到左侧的树林里有哗啦哗啦的声响。他小心地向声响发出点慢慢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