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内—枝笔:舒同的传奇人生
-
作者:顾炳枢 来源:文史天地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舒同 书法艺术 生平 人格修养
-
描述:党内传奇政要、书法界泰斗舒同虽然已经离世,但这位名字上口率很高的人,久久地被人们传颂和怀念。笔者曾在舒同先生在世时,于北京西山和兰州两次接触并采访过他,得以了解他传奇般的一些人生经历。
-
荣辱兹事大矣
-
作者:忻文 来源:文史天地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盐铁论》 中华民族 荣辱观 羞耻心 思想家 文学家 政治家 王安石
-
描述:子》中有道“:所荣者善行,所耻者恶名。”欧阳修则在《魏公卿上尊号表》中有言“:不知耻者,无所不为。”可以说,千百年来,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儿女恪守为人的荣辱观,明礼义,知廉耻,见贤思齐,从善如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泱泱华夏才无愧于文明之邦,礼义之邦。而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者: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八耻”者: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这八个方面,以前者为荣,以后者为耻,有破有立,泾渭分明。其中每一“个荣”都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幸福;每一个“耻”都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个人的命运。“八荣八耻”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
-
乌台
-
作者:娄可树 来源:文史天地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乌台诗案” 中国 御史台 监察机关 李国文 开封市 王安石
-
描述:地名。他先在《中国文人的活法“·城东不斗少年鸡”》一文中说“:乌台是都城开封御史衙门所在地”。接着又在《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王安石之死》一文中进一步强调“:乌台是宋代开封御史衙门所在地,由于那里有几棵大树,乌鸦营巢于上而得名。”足证他一直没发现,他对“乌台”的理解是错的。其实“,乌台”之典一出,就被人们不断运用,读书人不该弄错。北周庾信《预麟趾殿校书和刘仪同》“:月落将军树,风惊御史乌。“”御史乌”用的就是这个典故。唐中宗《授杨再思检校左台大夫制》“:宜分务于鸾扃,俾效能于乌署。”又《授苏右台大夫制》“:乌台峻秩,望总铁冠,苍佩崇班,咸高石室。”制中左右台大夫即指御史台的两个官职。乌台、乌署均指御史台。苍佩,则典出汉书,因御史大夫“银印青绶,佩水苍玉”,故云。杜甫《夏日杨长宁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乌台俯麟阁,长...
-
王阳明“龙场悟道”
-
作者:史继忠 来源:文史天地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阳明 龙场悟道 程朱理学 “知行合一” 王守仁 梁启超 贵州龙 陆九渊 《五经》 戊戌变法
-
描述:王阳明“龙场悟道”
-
负荆请罪的廉颇应是年青人
-
作者:张港 来源:文史天地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廉颇 年青人 年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描述:颇事迹的最早记载。从赵惠文王十六年到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廉颇愤而投奔魏国,其间为40年。廉颇刚到魏国是多大年纪尚不清楚,在魏国呆了多少年,也不知道。至悼襄王五年(公元前240年),赵被秦攻下龙、孤、庆都,第二年秦又攻上党。赵王思用廉颇,当是在赵悼襄王五年之后。这时候的廉颇尚能“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若不是坏人作祟,还是可以带兵上阵的,并不是真的老得不中用了。一般地说,古人的寿命与健康情况是远不及现代人的,这时的思复得廉颇,多说也就70多岁。现在我们再回头算一下,假如公元前239年,“思复得廉颇”时他是70岁,那么公元前283年取阳晋时的廉颇应该是26岁,而公元前279年渑池会后时顶多也就是30来岁。假如负荆请罪的廉颇就已经是六七十的老人了,那么赵王“思复得廉颇”时,廉颇当有100多岁了。100多岁的老...
-
话说古代跪拜礼
-
作者:溪音 来源:文史天地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跪拜礼 古代 礼仪 《周礼·春官·太祝》
-
描述: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在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所谓“稽首”,就是人跪下后,双手着地,磕头及土,再停留一段时间,此系拜礼中之最重者,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顿首”,则引头至地,稍顿即起,为拜礼之次重者;“空首”,是双手拱合,引头至手而不着地,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此三拜称为“正拜”。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肃,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后来在书信来往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写上“谨肃”。摘自《生活与健康报》2002年12月6日溪音/文话说古代跪拜礼@溪音
-
建文帝避难贵州应是史实
-
作者:王录生 来源:文史天地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建文帝 贵州 靖难之变 郑和 郑氏宗祠
-
描述:城破,建文帝不知去向。史书记载不一。有说自焚宫中,有说化装成僧人出逃。两种说法并存。建文帝的下落成为明史的一大未解之谜。从现存史料和遗迹来分析,避难贵州应是史实。建文帝不可能自焚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分封北京,曾多次立战功。早年,朱元璋为防权臣擅权,曾规定,地方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之权。朱棣以此为由,起兵“靖难”。(平定内乱之意)但是建文帝是朱棣的父亲朱元璋所立的皇太孙,(嫡长孙)朱允?继位,属封建正统,朱棣想夺位,是反叛。名不正,言不顺。显然,“靖难”的后果如何,谁也无法预计,但是,对朱棣来说,总比坐等“削藩”要好。朱棣从1399年(建文元年)7月打出“靖难”大旗,起兵三年,仗打得并不顺利。建文帝曾调集百万大军北伐,击退了朱棣的反叛。朱棣仅占“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对“靖难”几乎丧失了信心。后因...
-
书生从戎 君子豹变
-
作者:伍立杨 来源:文史天地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战地记者 讲演 先生 取材 哲学 内容 陆九渊 张载 君子 曹聚仁
-
描述:”而“东铭”的内容,曹先生恰恰不大记得了,乃硬着头皮,凭印象谈张载的哲学路线,捏着一把汗。后来找到《近思录》重看《东铭》,觉所谈并不太出格,才略略放心。(事见《书似青山常乱叠》)。曹先生差点被军人考住,并非偶然现象,也并不是当时军人喜欢附庸风雅,原因有二:一是辛亥以来,知识分子投身社会实际运作,军人书生往往一物两面,初未可分;一是抗战的形势需求,社会各界当然包括知识、青年界,从军者甚多,导致军队高层中层,相当程度的“学术化”。黄仁宇最为典型,他出身于同盟会员家庭,后入成都中央军校(黄埔陆军官校)为十六期生,毕业后赴抗日前线,为基层军官。1943年加入远征军,在印、缅与日军作战,在密支那负伤,受颁海陆空军一等奖章,1946年参加全国考试,名列前茅,保送美国陆军参谋大学,毕业后为国防部参谋及战胜国(中国)驻日代表团少校团...
-
古代的指纹破案
-
作者:安广禄 来源:文史天地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指纹 破案方式 战国后期 秦朝 《宋史·元绛传》 历史研究 手印
-
描述:根据考古发现和史书上的记载,我国早在距今2500年前的战国后期就开始利用犯罪现场遗留下来的罪犯指纹进行破案。1975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出土了一批战国时秦国的竹简,这就是著名的“云梦竹简”。“云梦
-
古今“绝对”知多少
-
作者:王树人 来源:文史天地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孙中山 王安石 东海 矛盾和分裂 对对子 首席代表 锡壶 文人学士 护法战争 东坡
-
描述:古今“绝对”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