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山五老” 之董绪忠
-
作者:暂无 来源:寿光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记者近日在侯镇采访时拜访了回家探亲的书法前辈、有“泰山五老”之誉的董绪忠。董老已经77岁,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他看上去精神矍铄,气质超然。 面对家乡记者采访,这个老人陷入到了深深的回忆之中,记者的思绪也跟随着他的追忆,回到了久远的过去。 董绪忠,字“连城”,号“北海”,艺名“少年村头”
-
董绪忠来信向家乡致谢报喜
-
作者:暂无 来源:寿光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编者按 12月10日,第35期寿光骄子、“泰山五老”、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国艺术鉴定委员会艺术家学部委员、理事董绪忠给本报来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件。以下是来信全文:寿光日报: 首先感谢家乡父老和报纸的关心支持。1952年,19岁的俺自家乡斟灌完小考入临朐师范,从此便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寿光。由于自己酷爱书法
-
翰墨巨擘三大家菜乡骄傲董绪忠
-
作者:王慧茗 来源:寿光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董绪忠才17岁就是党员了!”群众对党员既羡慕又崇敬
过了春节的3月11日下午,在我二伯父家里,指导员把二伯父及嫂子等支出去,关了大门,秘密地为我办理入党手续。我在锅台上认真填写了“入党志愿书”。就在要宣誓时,才发现还没有毛主席像,指导员就安排我和赵俊恒到处去找。
谁
-
对话何涛
-
作者:暂无 来源:寿光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记者来到界首市人民法院,法院行政办公室负责人得知采访意图后,脸色突变,声称何涛正在开会,便不再出声,随后便走出了办公室,到外面打电话。 几分钟后,他建议记者到界首市委宣传部联系采访事宜。 在界首市委宣传部协调下,记者见到了何涛本人。 “我的问题阜阳市纪委已经给了结论,换届时阜阳市委也都很慎重,我是经
-
私用救灾资金何异盗贼
-
作者:暂无 来源:寿光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审计署27日公布了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资金的审计结果。72个重点项目、753所学校和22个县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的资金正在被使用,有的用得快,有的用得慢,还有的出现了挪用、乱用现象。其中有2.3亿的资金被违规使用。 汶川那地方穷。平时地方财政收入自然是捉襟见肘,现在突然有这么多钱进来,有些人肯定心动了
-
最高法院副院长黄松有被免
-
作者:暂无 来源:寿光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综合报道 10月28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表决,免去黄松有的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职务。 记者从多个途径了解到,黄松有在10月15日被中央纪检部门带走接受调查。知情人士透露,黄松有主要涉及三大问题,即以权谋私、严重经济问题和生活腐化。他是1949年以来中国因涉嫌贪腐被调查的
-
黄松有终审被判无期-系法院系统落马最高级别官员
-
作者:暂无 来源:寿光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综合消息 3月17日上午,河北省高级法院对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贪污、受贿案终审宣判。终审维持原判,黄松有被判无期徒刑。 对于这一结果,黄松有的辩护律师高子程不愿发表评论。高子程律师表示,对于判决结果,黄松有本人在法庭上并没有表示态度。 据悉,黄松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法院系统因贪腐而落马的
-
黄松有案14日一审-被控受贿510万 最高法院4人涉案
-
作者:暂无 来源:寿光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综合消息 14日,河北省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公开开庭审理了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黄松有受贿、贪污案。 廊坊市人民检察院起诉指控,2005年至2008年间,黄松有利用其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职务便利和职权、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在有关案件的审判、执行等方面为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卓伦等5人谋
-
大法官黄松有很黄很贪?-初步认定罪名只一个:受贿黄是建国后
-
作者:暂无 来源:寿光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综合消息 新中国成立以来,司法系统因涉嫌贪腐而落马的最高级别官员黄松有(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一案终于进入司法程序,近期将由检方移交法院接受审判。黄松有涉案事实现已基本查清,初步认定涉嫌罪名只有一个受贿罪,涉案金额估计高达400万元。 截止到2009年10月双规程序完结时,尚未确定黄松有案跟黄光
-
姜洪佩:看着《寿光日报》成长
-
作者:暂无 来源:寿光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15年来,我是看着《寿光日报》成长起来的。”10月23日,原市政协主席姜洪佩说,《寿光日报》走过的这15年是发展的15年,是与时俱进的15年,这当中有艰辛有曲折也有辉煌,现在它已经成为寿光人心中很有影响力的一份报纸。 多年来,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是先看《寿光日报》,这已经成为姜洪佩老人的习惯,“它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