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5840)
报纸(27159)
图书(1256)
学位论文(1031)
会议论文(577)
图片(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6126)
地方文献 (5198)
地方风物 (1653)
宗教集要 (890)
红色文化 (685)
非遗保护 (671)
才乡教育 (515)
文化溯源 (125)
首页图片-宗教集要 (3)
首页图片-历史名人 (3)
按年份分组
2010(5166)
2009(3868)
2008(3353)
2006(1905)
1998(1024)
1995(1007)
1989(570)
1987(690)
1958(55)
1954(18)
按来源分组
其它(2087)
音乐出版社(18)
江西人民出版社(16)
上海文艺出版社(16)
文物出版社(5)
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天童禅寺(1)
新文艺出版社(1)
甘肃民族出版社(1)
能源出版社(1)
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
边边碎碎翻
作者:暂无 来源: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景象  风习  鸟语 
描述:“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昆曲《牡丹亭》中十分优美的一句唱词,描述的正是春天景象,“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阳春三月,暖风习习,鸟语花香,春不醉人人自醉。亲爱的同学们,你们不正是处在人生四季的春天吗?
且行,且伴,且珍惜:沧浪亭记游
作者:孙卓航  来源: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深远影响  文化品位  青少年  牡丹亭  苏州园林  对联  读书  迫切性  暑假  作者 
描述:2010年暑假。辰时,沧浪亭。"妈妈,给你照张相。"我把妈妈拉到一个花瓶形的门边,"这张美其名曰——美人倚瓶。"
感受暮春时节——读晏殊《破阵子》
作者:宗古  来源: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采桑  飞絮  日长  清明  梨花  读者感受  形象鲜明  黄鹂  词作 
描述:时间的推移,节序的变换,古往今来,人们都是很敏感的。能将这种敏感形象地展示出来的词作,要数晏殊感受暮春的《破阵子》了。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2011年中考古诗文阅读训练
作者:暂无 来源: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阅读训练  古诗文  中考  注释  出题  表达作用  枫叶  特点  拟声词  王安石 
描述:江陵愁望有寄(唐)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3.诗歌首句以"千""万"这些数字来写枫叶,有什么表达作用?4.后两句诗以流水作比喻,表现了什么?
“考试人生”素材指南
作者:鲍亚民  来源: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生轨迹  考试  议论文  辩证法  曾巩  唐宋八大家  每个人  记叙文  孙中山  托尔斯泰 
描述:人生就是由一场场考试组成的。如果说人生的每一天就是人生轨迹上的一个点,那么,我们在面对这个点时也是像一场考试一样重视它。有时,做好一件事,走好一步路,可以成就人的一生;有时,做错一件事,走错一步路,可以毁掉人的一生——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成功走好每一步,才能成就人生的精彩。
王安石选书童
作者:暂无 来源: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选书  文学家 
描述:北宋文学家王安石酷爱出谜。有一次,他要招一名书童,家人经过多方物色,终于找到了一个,带到他面前,问是否录用。王安石看罢,却不作声,只见他在纸上提笔写了一则字谜,递给家人:“一月又一月,两月共半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一家有六口
文苑趣话
作者:暂无 来源: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蒲松龄  财主  王安石  学识渊博  望子成龙  解缙  听后  学习  肖伯纳  文章 
描述:蒲松龄智讥土财主学识渊博,但屡试不第,一位土财主望子成龙,慕名请蒲松龄去当师爷,专教他儿子学习。不到三个月,蒲松龄便告辞不做了。财主问:"吾儿文章如何?"蒲松龄回答:"高山响鼓,闻声百里。"财
每月一星
作者:暂无 来源: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少年文学  获得者  浙江省  古典戏剧  每月  杭州市  写作  汤显祖  牡丹亭  鲁迅 
描述:徐凝沙现就读于浙江省杭州市第十三中学初三班,2012第四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初中组一等奖获得者。内敛,但思维活跃,内心有个强大的小宇宙随时会爆发。阅读面广,偏爱武侠、古典戏剧、宋词和古诗时而活泼开朗,时而深邃难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