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15)
报纸(49)
学位论文(3)
会议论文(1)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48)
地方文献 (10)
宗教集要 (4)
才乡教育 (4)
非遗保护 (2)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3(10)
2012(11)
2008(4)
2000(9)
1998(3)
1996(3)
1995(2)
1994(5)
1992(3)
1981(2)
按来源分组
日本学论坛(2)
读书杂志(2)
决策(1)
中国妇女(英文版)(1)
书城杂志(1)
教学与教材研究(1)
南国红豆(1)
名人传记(上半月)(1)
今日德清(1)
文艺生活(1)
从王安石毁稿谈起
作者:   来源:文艺生活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从王安石毁稿谈起
作者:朱新华  来源:读书杂志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宗羲  钱谦益  古代文  《周礼》  《辞海》  官礼  尚书  书版  文选  巴蜀 
描述:黄宗羲《八哀诗·钱宗牧斋》是悼念钱谦益的。巴蜀书社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版《黄宗羲诗文选译》注:“钱主盟诗坛,且黄比钱少二十八岁,故称钱为‘宗’。”(180页)
俞平与《牡丹亭》
作者:暂无 来源:今日德清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两年前,我在遂昌汤显祖纪念馆参观,正端详悬挂于正厅的汤显祖画像,乍见题款处有“德清俞平赵雪斋书”,顿生一种恍如隔世又偶然重逢的欢喜。像出自清道光十八年(1838),为江都陈作霖所临,当是俞平老旧藏
“孤傲”俞平
作者:梅子  来源:名人传记(上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俞平  浙江湖州  孤傲  现代诗人  燕京大学  北京昆曲  上海大学  大学教授  北京大学  牡丹亭 
描述:俞平1900年生于浙江湖州,原名俞铭衡,字平。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他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
悼念谢醒
作者:王兆椿  来源:南国红豆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粤剧  南宁市  广西省  艺术研究  清末  自然规律  剧团  黄鹤  艺术资料  地方戏曲 
描述:,勤奋挖掘。遗憾的是。这项他甘我愿的艰巨工程尚未最终完成,今年元月30日他便溘然长逝了。噩耗传来,我不禁顿足浩叹:为什么老天爷不多赋予他几年的寿命哟!虽然他已享年8S岁。我仍有“人生苦短”之感慨。唉!这是不可违转的自然规律,能奈之何!他的故去,不仅是粤剧界的一大损失,也使我失
马相与复旦大学
作者:夏林根  来源:教学与教材研究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马相  震旦学院  于右任  复旦公学  女子体育  蔡元培  王安石  培养人才  反帝爱国  复旦大学 
描述:马相与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夏林根名人与名校复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旦大学创始人马相先生,原名志德,又名建常,后改名良,别号华封老人。他生于1840年4月,卒于1939年11月,历经百秋,在文化上
夷的公案
作者:金性尧  来源:书城杂志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韩愈  八十年代  王安石  欲说还休    孟子  文王  武王  札记  激发 
描述:这篇小文,八十年代以来就想写的,却一直是左顾右盼,欲说还休。最近读了《中华文史论丛》第52期钱城兄《读韩札记》中的论韩愈的《夷颂》一文,又激发了我的宿愿。钱文中说:此文由于受到颂非其人,韩愈这篇
光下的杨澜(英文)
作者:朱鸿  来源:中国妇女(英文版)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杨澜  英文  Program  Producer  director  China  Media  相山  朱鸿  CCTV 
描述:杨澜说:我喜欢创造。我宁可因为创造而失败,也不愿意因为沿袭陈旧、乏味的东西而成功。
欧美的明学
作者:陈荣捷 石川梅次郎 华国学  来源:日本学论坛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阳明  王学  明学  朱子学  阳明哲学  中国哲学  传习  知行合一  陆象山  个人主义 
描述:文,这是在欧美最初的关于朱子的论著。六十九年后出版了关于王学的专著,即Henke的《王阳明的生涯和哲学》。一八四九年The Chinese Repository登载了《朱子全书》中关于天地日月星辰的若干节。这是朱子著作最初的欧
光下的渐进
作者:贺海峰  来源:决策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阳光  托克维尔  改革路径  乐清市  王安石变法  民主  量变  思想家  法国  保守力 
描述:不断推动量变,逐渐使该量变方向成为不可逆转之势,那么,质变的到来就是迟早的事。要让观点以事实为依据,而不能硬要事实迁就观点,这是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的一句警言。1831年,这位26岁的法国青年开始撰写《论美国的民主》时,将此奉为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