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贪欲断了王益的“风雅”之路
-
作者:胡印斌 来源:北方音乐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曲家 国家开发银行 隔离审查 中国证监会 交响组曲 特聘教授 高官 音乐厅 管理学院 北京大学
-
描述:交响合唱领域的最高成就。
-
谁为王益披上音乐家的新衣
-
作者:胡印斌 来源:杂文选刊·上旬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音乐家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证监会 顾问委员会 经济学 副主席 隔离审查 作曲家 办公厅 高官
-
描述:被隔离审查的高官王益,其身份是国家开发银行前副行长、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再往前追溯,则是中央顾问委员会办公厅秘书。除了这些正式的身份之
-
“性贪”高官
黄松有
-
作者:暂无 来源:黑龙江晨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核
心提示
坨
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表决,免去黄松有的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职务。有消息透露,黄松有涉及广东一起金额高达4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案,已被中纪委“双规”。有报道称,黄松有“对未成年少女特别有兴趣”,司法界人士称其为“性贪”。
栽在烂尾楼里的最高法副院长
本报综合报
-
与王安石“斗法”的高官冯京
-
作者:黄麟 来源:当代人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参知政事 吕惠卿 开封市 宰相 皇帝 政事堂 宋朝 宋神宗 南京市
-
描述: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其最重要的政治生涯主持国务并推行新法的时期,与另外一个人发生了密切的工作关系。这个人叫冯京,他做到了宋朝的参政知事(相当于副宰相)、枢密副使(类似当今的国家军委副主席),并曾与王安石一起进入政事堂,轮流执宰(值班)。冯京出世并步入副宰相高位历史的镜头摇到公元1021年。
-
黄松有等司法高官涉嫌分赃超4亿
-
作者:暂无 来源:河南法制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安报讯据《 望东方周刊》11月10日报道,权力究竟能如何操控司法,使一桩原本程序清楚的执行案件扭曲为旷日持久的内幕交易,将众多债权人的利益端上不法官员与商人分食的餐桌,并由国企埋单操作——近日曝光的广州中诚广场收购案,算得上一份“完美”的范本。从广东省高院原执行局局长杨贤才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
-
最高法原副院长黄松有被指性贪高官
-
作者:暂无 来源:北方周末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最高法原副院长黄松有被指性贪高官
核心提示:10月28日,全国人大免去黄松有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职务。同时有消息透露其已被中纪委“双规”。他是建国以来司法系统因涉嫌贪腐
-
王益:引爆中国股市“堰塞湖”的高官
-
作者:肖舟 来源:法治与社会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股市 王益 引爆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证监会 货币政策 国际油价 企业利润
-
描述:十连阴,众多分析师、股评家和投资大师纷纷从宏观面、基本面、政策面、技术面、消息面上找原因,货币政策从紧、通胀高企不下、国际油价暴涨、大小非解禁、企业利润放缓、估值体系混乱、热钱蜂拥搅局,等等。然而,所有这一切似乎都无法对这场股灾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股市非正常的暴跌,一定隐藏着非正常的原因。正当人们百思不得其解时,原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后任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益案的浮出水面,是否给解开暴跌之谜提供了一点别样的线索?
-
“性贪”高官栽在烂尾楼里-——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的
-
作者:暂无 来源:山西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2008年10月28日,一条引起轰动的新闻从北京传出:当天,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表决,免去黄松有的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职务。同时,有消息透露,黄松有涉及广东一起金额高达4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案,已被中纪委“双规”。 黄松有被免职的消息,在最高人民法院和全国司法系统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因
-
“落马高官”黄松有著作获钱端升法学奖
-
作者:暂无 来源:温州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北京青年报
昨日上午,被公认为最具权威性的法学研究奖项——第二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在人民大会堂颁奖。记者在公示名单中发现,10月被“双规”的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凭借《司法解释权:理论逻辑与制度建构》获得三等奖。
双规前即入选奖项
钱端升奖是我国法学界首个以个人名义设立的全国性奖项,已
-
“落马”高官黄松有 著作获钱端升法学奖
-
作者:暂无 来源:扬子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昨日上午,被公认为最具权威性的法学研究奖项——第二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在人民大会堂颁奖。记者在公示名单中发现,10月被“双规”的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凭借《司法解释权:理论逻辑与制度建构》获得三等奖。主办方表示,谁获奖主要看其“研究成果”,而不是别的什么。
钱端升奖是我国法学界首个以个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