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83)
报纸(35)
会议论文(3)
图书(2)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11)
才乡教育 (4)
宗教集要 (4)
地方文献 (3)
红色文化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21)
2012(6)
2011(11)
2009(9)
2008(2)
2005(7)
2000(1)
1998(4)
1997(2)
1995(4)
按来源分组
上海戏剧(2)
青年时报(2)
语文教学与研究(1)
中学语文教学(1)
鄞州日报(1)
玉林日报(1)
新语文学习(高中版)(1)
美食(1)
中国语文(1)
江苏政协(1)
从11米高台 跳进30厘米深的池子 美国跳水狂人第13次
作者:暂无 来源:青年时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时报讯 站上10米高台,向下望去是水深达5.5米的专业跳水池。除了专业跳水运动员,相信任何人都会吓得直哆嗦。然而,绰号“扑通教授”的美国人达伦·泰勒却不这么认为。 近日,泰勒从11.03米的高台上
金山寺的楞伽台和妙高台
作者:邬伯翔  来源:江苏政协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金山  苏东坡  高台  重要组成部分  镇江  佛经  平台  传统剧目  传说  须弥山 
描述:筑成多层的小型楼阁,它占据了优越的赏景位置,游客登临眺望,镇江的山水景色,尽收眼底,它是登高眺望江城风光的好去处。传说苏东坡曾小住金山寺,抄写《楞伽经》。后人为纪念此段逸事,建造了这座楼阁结构的小楼,表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于此抄写佛经,命名为"书经楼",也称"苏经楼",习惯称为"楞伽台",它成为金山寺"寺裹山"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楞伽丈室里有一副楹联,写道:"窗前沧海凭开眼,台上楞伽可印心。"所以楞伽台因《楞伽经》而得名。"楞伽"是梵文Lonka的音译,也译作"伽",原为一种宝石的名称。传说南亚的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国)
古“登”字有凭义:兼谈“登轼而望之”
作者:孙雍长  来源:中国语文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左传  郑玄注  玉篇  楚辞  彝器  下视  旧读  周礼  回风  高台 
描述:古"冯"字有登义。《广雅·释言》:"冯、登也。"《玉篇》马部:"冯,乘也,登也。"《周礼·春官宗伯》"冯相氏",郑玄注:"冯,乘也;相,视也。世登高台以视天文之次序。"《楚辞·九章·悲回风》:"冯
咏蟹诗里品芬芳
作者:刘思龙  来源:美食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美食  螃蟹  享受生活  浪漫主义  高台  唐代诗人  金相  青州  周礼  玉质 
描述:古语有『四方之味,当许含黄伯第一』一说,含黄伯乃蟹的雅称之一,说蟹是人间美食,有『一腹金相玉质,两螯明月秋江』之誉。自古以来,人们都爱吃蟹,《周礼.天官》有『青州之蟹胥』一语,言周天子的宴席上有一种美食——蟹酱。蟹之为美食,入诗入词入联,现略撷取一二以飨读者。
夏虫惊秋梦 花影过冬墙:小品词中四季
作者:张雨晨  来源:新语文学习(高中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品词  晏殊  意象  解禁  季节  色彩  复杂  轮廓  高台  月满 
描述:落得俗套一点,不妨一季季从春天说起。记得晏殊写春天很复杂: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只不过春天便是如此一片色彩,宛然不分轮廓,花满坞,月满路。春路
的目的应是为了不
作者:暂无 来源:玉林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的目的应是为了不
高台揽明月近水哺雏凤姜山“外引内育”纳群贤聚英才本报记者徐
作者:暂无 来源:鄞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高台揽明月近水哺雏凤姜山“外引内育”纳群贤聚英才本报记者徐
美地展示——我《金山寺》
作者:郭仲丽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金山  京剧艺术  演员  基本功  人物性格  优秀传统  中国戏曲  念白  观众  塑造人物 
描述:寺》就足一出脍炙人口、常演不衰的优秀传统剧目。由于它是传统京剧表演中的一出“刀马旦”行的功夫戏,要学好演好这出难
《榆钱饭》
作者:周永祥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榆钱  历史时期  一届三中全会  散文教学  刘绍棠  教学目的  宁夏盐池  教学环节  语文课本  对联教学 
描述:《榆钱饭》宁夏盐池一中周永祥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的话,散文教学更是一种美的艺术,它应该更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色,尤其是自读课的散文教学更应该如此。只要教师心中紧系一根线,就可以尽量让学生学得
《读孟尝君传》
作者:肖诗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孟尝君  王安石  求异思维  “士”  精神文明建设  杞人忧天  实事求是的精神  创新能力的培养  观念挑战  怀疑精神 
描述:《读孟尝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