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365)
期刊文章(4482)
会议论文(78)
图书(7)
学位论文(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903)
地方文献 (27)
宗教集要 (3)
地方风物 (2)
非遗保护 (2)
按年份分组
2014(5478)
2013(209)
2012(268)
2008(240)
2007(220)
2004(159)
1995(122)
1994(89)
1988(115)
1983(63)
按来源分组
广州日报(22)
文艺报(15)
当代杂志(4)
创作评谭(2)
当代文坛(2)
渤海学刊(1)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
青海湖文学月刊(1)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1)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
教育应是“教”与“育”的并重:兼与贾义先生商榷
作者:马丽  来源:宁夏教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育杂谈  先生  “教”  《宁夏教育》 
描述:近读刊于《宁夏教育》2008年9期教育杂谈栏中贾义先生的《教育重在育》一文,引发了笔者对教育这一重大问题的思索,现梳理成文,以就教于方家并与贾义先生商榷。
我在峰之后
作者:许冬林  来源:文苑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金山寺  人生  药店 
描述:曲终人不见,江山数峰青。传说里,最喜琢磨的是白娘子的故事了。人生锦年,执一把雨伞,与那人相遇。都说人生若只如初见,是这样的吧。便是神仙,也都没摆弄好自己后面那些个不堪的情节。一次酒醉,待醒来,转身不见了玉郎影。托身的主丢了,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强调 “广厦奖”就应是授予老
作者:暂无 来源:楼市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在首届广厦奖颁奖大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首先代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大会的召开和首届广厦奖的项目获得者表示热烈祝贺。他强调指出,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始终把
《牡丹亭》灯“还魂”
作者:暂无 来源:新闻晨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古镇灯举行开机发布会。主演金静、王君安,艺术指导华文漪、岳美缇和制片人韦翔东、导演陶海出席。 《牡丹
秋风起 螃蟹上席味淡
作者:于敬  来源:今日科技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螃蟹  秋风  《齐民要术》  魏晋时期  《周礼》  贾思勰  饮酒  食蟹 
描述: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秋风一起,菊黄蟹肥,持螯赏菊。吃蟹作为一种风雅的文化享受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之后人们把吃蟹、饮酒、赏菊、赋诗,作为金秋的风流韵事。关于食蟹的记载,最早见于《周
牡丹亭赏变牡丹花 品江南水墨画
作者:暂无 来源:成都商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记者 张世豪 任宏伟)今年,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首次以舞剧的形式将《牡丹亭》这个浪漫故事搬上舞台。作为成都商报15周年华诞的系列活动之一,11月26~28日,大型舞剧《牡丹亭》将在锦城艺术宫隆重上演,它以全新的艺术手法演绎出经典的爱情故事,歌颂了至情至美的人性,为生机盎然的民族文化再添一
领跑高考:语言知识及语言表达集训专列 第十一节 文学常识
作者:暂无 来源:考试(高考 语文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代表作家  文学体裁  三国演义  列夫·托尔斯泰  常识  长篇小说  莎士比亚  作品  汤显祖  短篇小说 
描述:金牌教练精讲考纲细读《考试说明》文学常识考点的要求是:(1)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的识记;(2)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的识记;(3)文学体裁基本常识的了解和识记。具体阐释如下:(1)中国
越剧《牡丹亭》灯“还魂” 岳美缇华文漪指导 “静安”组合
作者:暂无 来源:天天新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华文漪(左一)、岳美缇(右一)与两位越剧主演金静(前)和王君安 戏剧大师汤显祖的《牡丹亭》,代表着中国古典戏曲最高艺术成就。昨日,由CCTV新影制作中心、昆山灯镇政府联合出品,上海静安越剧团
砚之精品,碑之佳刻——《南昌万廉山缩摹汉砚碑》拓本赏析
作者:段少京  来源:收藏界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拓本  汉碑  省博物馆  江西南昌  收藏  清代  黄爵滋  南昌县  公元  金石 
描述:知,诗文皆工,博综群籍,其篆法似李阳冰,篆书、行草精妙;绘画得北宋诸家之长,深悟
应是“李代桃僵”
作者:萧忠柄  来源:咬文嚼字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代桃僵  《杂文报》  广告画  风景画 
描述:《杂文报》第1950期头版《从一幅楼盘广告的变迁说开去》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幅曾让我有所思有所感的广告画已李代桃缰,换成了一幅风景画。"句中"李代桃缰"的"缰",应是"僵"之误。"李代桃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