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头山的食(药)用菌
-
作者:饶军 李荣同 李江 来源:中国食用菌杂志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马头山 花脸香蘑 大型真菌 彩绒革盖菌 鸡油菌 食 药 用菌 新记录种 字母顺序排列 植物资源 林地蘑菇
-
描述:马头山位于江西东部,武夷山脉中段西侧,东经117°10′~117°20′,北纬27°49′~27°55′,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温161℃,7月最高为277℃,极端最高375℃;1月最冷
-
针药结合治疗黄鹤斑临床观察
-
作者:李慧霞 来源:包头医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针药结合治疗 临床观察 中青年女性 妊娠期妇女 对称分布 颜面皮肤 表面光滑 自觉症状
-
描述:黄鹤斑又称肝斑、蝴蝶斑、面尘,形状不规则,对称分布于额、眉、颊、鼻、唇周等颜面皮肤,表面光滑、无脱屑,一般无自觉症状。本病多发于中青年女性,以青春期后、妊娠期妇女多发,笔者采用针刺加中药外敷的方法治疗黄鹤斑46例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
“药”和“方”
-
作者:暂无 来源:大同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刘绍义
人一旦生了病,总会说,找医生开个“药方”或者是开个“方”、开点“药”吧。那这个“药”、“方”或者是“药方”,是一个意思吗?其实,严格地说,“药”和“方”不但不同,如果按照近代着名中医任应秋
-
草木刺也应是原始的针具
-
作者:唐寒松 来源:针灸临床杂志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针具 草木刺 中医史
-
描述:草木刺也应是原始的针具230038安徽中医学院唐寒松草木刺,泛指草木、树木类植物的芒刺,主要为灌木类棘刺。从历史演进来看,草木刺天然形成,自地球上有植物开始,就有了草木刺。而砭石产生于人类已
-
旴江医学喉科“喉针”流派溯源
-
作者:谢强 魏小明 杨淑荣 周思平 来源: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旴江医学 喉科 喉针 咽喉科针灸疗法 危亦林 中医学术史 中医流派
-
描述:枪)等特色治疗。因此,喉科"喉针"流派在旴江流域得以兴起、广泛传播及流传后世,对我国喉科的发展、兴盛、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清代著名新安喉科医家《重楼玉钥》作者郑梅涧的父亲郑于丰、叔父郑于蕃,曾受业
-
药山禅指要
-
作者:本光 来源:法音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曹洞宗 洞庭湖 李翱 公案 荆棘林 禅道 自然生态环境 沙弥 深海底 禅僧
-
描述:药山禅指要本光三十六世药山惟俨禅师湖南澧州药山惟俨禅师,禅道继承石头希迁禅师。希迁禅师乃青原行思之惟一得法弟子。青原系六祖慧能上首法嗣。以故,惟俨禅师禅道与从上祖师一脉相承。师住澧州药山,大弘禅道
-
《牡丹亭》源自药名诗
-
作者:暂无 来源:山西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作品讲述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表达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读来感人至深。没想到,这部历史名剧的创作,竟是受到一首药
-
药名诗出《牡丹亭》
-
作者:暂无 来源:郑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历史名剧《牡丹亭》竟出自一位私塾先生之手,而且还是受了一首药名诗的启示。
相传,明代万历年间,有位名医朱震亨,他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不论贫贱,对病家一律平等相待,因而闻名遐迩。一天,私塾
-
药名诗与《牡丹亭》
-
作者:耿浩 来源:老同志之友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药名诗与《牡丹亭》
-
王安石拒收药贿
-
作者:郭旭光 来源:北京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提起王安石,人们自然想到中国历史上很有影响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一位政治改革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他为官清正廉明,人格高尚,最重名节,洁身自爱。
他在任丞相期间,有一年患上了哮喘病,张口抬肩、呼吸困难、几废政务。经太医诊治处方,必须用关外紫团山出产的人参方可奏效,奈何京城所有药店一时都缺货,寻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