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97)
报纸(24)
会议论文(5)
学位论文(4)
图书(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01)
地方文献 (17)
非遗保护 (6)
地方风物 (3)
文化溯源 (3)
才乡教育 (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23)
2013(12)
2012(22)
2008(11)
2007(8)
2006(9)
2001(11)
1993(6)
1990(4)
1988(2)
按来源分组
中学语文(3)
大众文艺(2)
芒种(1)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
中国戏剧(1)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1)
剧本(1)
教育科研论坛(1)
学术交流(1)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
《答司马谏议书》的逻辑分析
作者:王成功  来源: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  逻辑  分析 
描述: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强有力地批驳了对方的观点 ,除了文字力量之外 ,它的逻辑力量也是制胜的关键所在。此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典型的驳论性论文 ,值得学习和借鉴。
对启用改革人才的思考
作者:宋国栋  来源:学术交流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才  改革开放  启用  历史阶段  王安石  中华民族  思维定势  识才  思考  朱元璋 
描述:华民族对于人才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于人才的重视有着优良的传统。那么,在今天,怎样启用一代改革人才呢?笔者认为: 一、启用改革人才,要有识才的本领不具备识才的本领,要选拔改革人才是不可能的。即使在实践中识得个把人才,也是偶然
一道试题引发的思考
作者:钱伟  来源:教育科研论坛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桃符  传统文化  关注学生  思考  试题  王安石  语文教学  语言文字  春联  引发 
描述:一道试题引发的思考
有关戏剧创新的思考
作者:吴新斌  来源:剧本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创新  传统文化  戏曲艺术  传统剧目  中国戏曲  传统戏曲  现代转化  汤显祖  继承  思考 
描述:有关戏剧创新的思考
中国戏曲的传统与革新:陈士争版《牡丹亭》引发的思考
作者:李静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昆曲  传统  革新  思考 
描述:本文试图通过这一作品的艺术特点,谈谈关于当代中国戏曲传统与革新的思考
逻辑语用学探析:由周礼全语用逻辑引发的思考
作者:王珊  来源: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言三视维度  逻辑“顺势”与“动势”  成功交际理论 
描述:学的一个根本目的,是通过思想的哲学理解而达到的,而语用学又包括对符号使用者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研究,可见,语用学总是脱离不开语言学.语用学的研究及应用也日渐成为逻辑学研究的重点.
改编《荆钗记》的思考
作者:黄文锡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戏剧  婚姻  汤显祖  王魁  主题  人性  思考  改编  丈夫  民间戏曲 
描述: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各地分会及深圳南方制药厂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戏剧节,是我国戏剧界的一件大事,深为广大戏剧工作者与戏剧爱好者瞩目。从上期起,本刊开辟了专栏,刊载有关文章,本期起仍继续开下去,望读者注意。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策略的一点思考
作者:史慧芳  来源: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诗词  唐诗宋词  学生  思考  诗歌  晏几道  中国文化  讲解  选读  教学过程 
描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古诗词久唱不衰,厚积之后,是对一个人修养的提升。"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饱览幽深的中国古文化瑰宝,无疑是一种得天独厚的资本。
材料作文中的统摄性思考
作者:汪叶森  来源:中学语文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材料作文  思考  王安石  俄国文学  克雷洛夫  观点  老通宝  异中求同  立意  苏轼 
描述:文学家克雷洛夫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匹解了缰绳的马,当它知道什么束缚也没有的时候,就眼里冒火,脑里充血,再也听不进主人的斥责,只顾飞
抚州采茶戏的发展及生存现状的思考
作者:朱家骏  来源:芒种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采茶戏  采茶戏  抚州地区  抚州地区  重要组成部分  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戏曲  传统戏曲  二度创作  二度创作  发展  发展  江西  江西  江浙地区  江浙地区  新中国  新中国  思考  思考 
描述:一、抚州采茶戏的概述与发展抚州是最早出现江南戏曲的地方之一。南方戏曲,以"永嘉杂剧"(南宋时期产生在温州一带。轻柔婉转的南方曲调)为始祖,后经由移民而传入江西。清代初期,"二黄腔"开始在江浙地区出现,随后流传至鄂皖赣地区,通过各个地方艺人的二度创作,很快在全国流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