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35)
报纸(44)
图书(27)
学位论文(12)
会议论文(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74)
地方文献 (27)
宗教集要 (9)
非遗保护 (3)
红色文化 (3)
地方风物 (3)
文化溯源 (2)
才乡教育 (2)
按年份分组
2014(38)
2012(34)
2010(31)
2008(25)
2007(39)
2006(16)
2005(14)
1999(17)
1995(15)
1987(8)
按来源分组
岭南文史(2)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1)
核地知与行(1)
上海土地(1)
观察与思考(1)
喜剧世界(下半月)(1)
杉乡文学(1)
金陵瞭望(1)
法制博览(1)
音乐研究(1)
近代北曲各宫调所用调高
作者:孙玄龄  来源:音乐研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南北曲  长生殿  戏曲  正旦  南柯记  字调  南北合套  王季烈  近代  冠图 
描述:曲的九宫之间,只是删繁就简、归并使用的关系,在所用套曲和曲牌的音乐所属宫调等主要方面,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因此,可以认为这种自元代就被确实使用的戏曲宫调系统,经过了元、明、清三代数百年之久,几乎没有变化地一直延用了下来。这表明了这种宫调系统有着牢固的稳定性,而且还
黄爵滋:近代上书禁烟第一人
作者:佚名  来源:法制博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爵滋  第一人  禁烟  上书  近代  《清史稿》  鸦片战争  回避 
描述:黄爵滋是江西宜黄人,鸦片战争爆发前任鸿胪寺卿,掌管殿廷礼仪,《清史稿》中称赞他“遇事锋发,无所回避”、“以直谏负时望”。
《金陵人杰》人物选介——李瑞清:近代师范教育先驱
作者:暂无 来源:金陵瞭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瑞清  师范教育  近代  人物  金陵  辛亥革命  思想轨迹  梅花 
描述:,钻研六书,考览鼎彝,尤好大篆,为他辛亥革命后专攻书画奠定了扎实基础。光绪十七年(1891),以武陵籍入试,中副榜第一名。[第一段]
近代粤人要求收回澳门的历史回顾
作者:彭建新  来源:岭南文史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收回澳门  《申报》  葡萄牙  孙中山  国民党  维持会  广州  伍廷芳  刘绍武  广东政府 
描述:近代粤人要求收回澳门的历史回顾
历史的共同点
作者:月儿  来源:杉乡文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毛  老师  慈禧  恺撒  历史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活跃课堂  拿破仑 
描述:人。”课堂上一阵大笑。老师将错就错,干脆当个游戏玩下去,也算活跃课堂气氛。于是又问:“那他们和孙中山、鲁讯有共同点吗?”三毛想了想,说:“他们都是男人。”老师接着又问:“如果
历史
作者:佩儿  来源:喜剧世界(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王二  历史  春秋时期  斧子  母亲  声音  王安石  舆论  曹操 
描述:儿"。王二小在河边砍树,不小心把铁斧掉进河里。他急得哭了起来。忽然,水里传出一个苍老的声音:孩子你掉的是金斧子吗?王二小对着水里喊:不是的!水里的声
历史的鞭影
作者:余志刚  来源:观察与思考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  中国  商鞅  王安石  张居正  龚自珍 
描述:世无常法,唯变可通,但变则触犯旧序,触犯旧序则把自己放在了“汤镬”之上。雄浑苍莽、九曲百折的古黄河逶迤在瘢痕褶叠的黄土古塬上,犹似历史甩过的一条鞭影,炸出了一串响亮的名字,他们是:商鞅,王安石
房产税的历史钩沉
作者:贺妮娜  来源:上海土地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房产税  历史  钩沉  《周礼》  土地税  征收  税收 
描述:房产税在我国是课征历史较早的一种税收,而且是最早征收房产税的国家之一。《周礼》曾记载“掌敛廛布于泉府”,廛布即是当时课征的房产税,属于土地税的一部分,对三种房屋征收。
抓住历史机遇 实现超常发展
作者:何观生  来源:核地知与行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  地质工作  地质找矿  地质经济  加工业  铜材  相山 
描述:充分发挥在中国“铀都”相山开展地质找矿和在“铜都”鹰潭发展铜材加工业的优势.牢牢抓住加强地质工作的历史机遇,瞄准“四大目标”,2007年,我队力争完成产值5亿元、利润突破1000万元,实现全队地质
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回顾(节选)
作者:暂无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历史  节选  《礼记》  《周礼》  学习汉语  外国人 
描述:追溯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早在两千五六百年前,《周礼》及《礼记》所提到的“通译”已见端倪。而外国人或外族人真正大批到中国学习汉语,[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