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论汤显祖《牡丹亭》的“情”与“
作者:张志凌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寓“情”于“”的《牡丹亭》
作者:王娟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描述:长期以来,在汤显祖剧作研究中,人们对《牡丹亭》"情"的理解,各不相同。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所欲建构的实际上是一个"合情合理"的爱情,而非以往论者所认为的"以情抗"的爱情,是一种寓"情"于"
簋簠之
作者:侯李娟  来源:西江月(中旬)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簋簠  周礼  祭祀 
描述:簋簠这两件器物是古代祭祀时的礼仪重器,而成语簠簋不饬是古人出于对士大夫的尊重,委婉地用“簠簋不饬”对官员贪赃腐化做的一个比喻。那究竟为何古人会偏偏选用簋簠这两种礼器来形容贪官污吏的不廉洁呢?本文就古代器物背后所隐含的文化意义进行了探讨。
“人生何处不相逢”作者考
作者:罗高兴  来源:科教文汇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生何处不相逢  《宋史》  晏殊 
描述:本文从《宋史》中寻找史料,证明"人生何处不相逢"这一名句作者是晏殊。
汤显祖“至情观”辨析
作者:唐卫萍  来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牡丹亭》  《牡丹亭》  至情  至情     
描述:汤显祖的"至情观"在其戏剧作品尤其是《牡丹亭》中展露无遗,然而"情"在汤显祖这里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情"的承认和赞美,二是""对"情"的引导和收束。前者是论"情"的起点,后者则是"情
浅谈汤显祖“唯情说”的美学意蕴
作者:薛明星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意趣 
描述: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守与变:传统戏曲的“创新”之
作者:秦岭  来源:上海采风月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传统戏曲  牡丹亭  昆曲  京剧  戏曲艺术  表现形式  创新  观众  新尝试  艺术价值 
描述:”回应,称“没有争议,我演它干吗”,“我们态度很严谨”;乃至微博上节目主持人曹可凡那句“不要充当指手画脚的‘恶婆婆’,自己固守一方,也不让他人前进半步”的争议性发言——随着媒体报道的不断深入,《2012
汤显祖:从情理之到真情与真色
作者:李名冠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古典戏曲  汤显祖  情理  真情  真色 
描述:的“理学”思想,而是源于理学教条,套用于人们身上那逐渐僵化、迂腐及虚假的世俗的“礼”。具体来说,就是以人性中“真情”来对抗理学应用所繁衍的“迂腐礼教”、“虚礼”以及“奸伪堕落的人性”。在戏曲艺术的百花园里以真色与真情对抗伪假,以“梦”、“死生”、“奇谲”或“狂狷”来对抗败坏、奸伪的人心,以真色与真情来对抗“无处不假”的沉沦时势。
应是历史的一部分
作者:张林华  来源:古今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人物  当事人  感觉 
描述:最近集中拜读了一些回忆或评述历史的文字,感慨颇多,感觉充实提高之余,也有一点不太舒服的感觉。有些人不明白其实自己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总喜欢相当随意、超然物外地分析历史、臧否历史人物,而每每陷入傲慢虚妄的境地。本来就是当事人,为什么总不愿将自己摆进历史中去呢?
语文课堂应是生成的
作者:徐云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和她的“动态生成”观点特别让我感兴趣。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她在《新基础教育》中明确提出:“要用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做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如今,新课改的理念正日益走近我们一线教师,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课堂教学的思考。也许,我们不再欣赏追求教案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般的效果的课堂;不再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引领到教师设计的教程中;不再把学生的已知设想成难点,扼杀学生出乎意料的未知……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清醒地认识到在现实教学中,课堂上出现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一旦放开常常会难以收场、难以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