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中叶学者的儒释之辨:以王守仁、罗钦顺为例
-
作者:陈志明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守仁 罗钦顺 儒释 明中叶 理学家 儒家 陆九渊 佛教 宋代理学 王阳明
-
描述:策,地方官学、书院的教材,也离不开朱学的典籍。宋代理学兴起之际,面对着以释、老二教作为对手的环境,理学家采取了两种策略:一方面从理论架构上吸取佛教和道教的精华;另一方面,在建构了理学自身的体系后
-
释“趁急”
-
作者:钟兆华 来源:语文研究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敦煌变文 同义复合词 近代汉语 用例 晏几道 舍利弗 常用词 三国志 平话 动词
-
描述:的“趁急”,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如是一词,其意义又是什么? 在近代汉语中,“趁”是个常用词,意为追,逐,赶。这样的用例很多。如 (3)行经三日,遂被单于趁来。(《敦煌变文集》卷一《李陵变文》) (4)黑狗趁兔,岂不可得?(《敦煌掇琐》卷二《晏子赋》) (5)红尘陌上游,碧柳堤边住。才趁彩云来,又逐飞花去。(晏几道《生查
-
昆曲腔格汇释
-
作者:顾聆森 来源:戏曲艺术(北京)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腔格 昆曲 曲牌体 唱腔 表演艺术 长生殿 昆剧 牡丹亭 唱法 工尺谱
-
描述:依腔(腔格)行字”的过程。
-
江西禅宗遗迹辨误
-
作者:何明栋 来源:佛教文化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历史悠久 历史沿革 佛教禅宗 禅宗教义 南岳怀让 中国佛教 高僧传 曹洞宗 黄龙三关 良价禅师
-
描述:迁至临川,次至南康龚公山……。”①
-
《通鉴》影射变法问题辨榷
-
作者:邬国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通鉴》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朋党 曹参 评论 治平 胡三省 《通志》 萧何
-
描述:辨析,区分出三类情况:一是不实之辞;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是确有影射。
-
郑玄《三礼注》释词要例举证
-
作者:冯浩菲 来源:文献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被训词 三礼 周礼 释词 郑氏 郑玄 举证 意谓 字义 上下文
-
描述:郑玄,字康成,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博学通儒,尤精于礼学。他遍注群经,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改繁诬,诠明古意,给后代学者阅读古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中《周礼注》、《仪礼注》、
-
王安石《泊船瓜洲》考辨二则
-
作者:朱明伦 来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江宁 熙宁 翰林学士 写作时间 泊船 宋神宗 意见 时间问题 绝句
-
描述:③神宗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我们只要将三种具体说法略加辨析,此诗写作时间问题就可解决了。第二种意见明显有误。首先辨明其误有三。一是季节错误:诗写的是春天,而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是熙宁七年四月的事,返回江宁是六月十五(见《谢上表》);二是方向不对:以常理揆之,离开江宁问何目还是自然的,正返回江宁途中泊船瓜洲而问何日返江宁是反常的,因为瓜洲仅距江宁八十余公里,说还即还,无须发问;三是心情不对:持这种意见的人中有看出第二点矛盾的,于是解释“还”字,不是还江宁而
-
王安石“泄湖为田”无过辨
-
作者:李源 来源:东南文化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玄武湖 十字河 公使库 宋神宗 巡狩 夏种 岁收 水退 金陵山
-
描述:的延续,文章以王安石上宋神宗疏为据:“臣窃见金陵山广地窄,人烟繁茂,为富者田连阡陌,为贫者无置锥之地.其北关外有湖二百余顷,古迹号为玄武之名,前代以为游玩之地,今则空贮波涛,守之无用.臣欲于内权开十字河源,泄会余水,决沥微波,使贫田饥人尽得赢蚌鱼虾之饶.此目下之利.水退之后,济贫民,假以官牛官种,又明年之计也.贫民得以春耕夏种.谷登之日.欲乞明敕,所司无以侵渔聚敛,只随其田上色高低,岁收水面钱,以供公使库之用,勿令豪强大作侵占.车驾巡狩.复为湖面,则公私两便矣.伏望明降隆章,绥怀贫腐.”(《湖田疏》)
-
朱淑真生活年代考辨
-
作者:缪钺 来源:文献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淑真 生活年代 北宋 曾布 临安 南宋初期 考辨 诗词 南渡 生平事迹
-
描述:朱淑真是来代著名的女作家,她有诗词传世,诗作较多,但造诣不如其词。她的《断肠词》虽仅存三十馀首,而在词史上仍能占一席地位,值得研究。不过,研究朱淑真时,将会遇到一个
-
夏承焘《张子野年谱》辨误
-
作者:姜书阁 来源: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年谱 夏承焘 辨误 宛陵集 嘉禾 吴子 屯田 长安 晏殊 通判
-
描述: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对夏承焘《张子野年谱》关于张先“为嘉禾判官”和“知渝州”的系年提出商榷;并论证张先并未于皇佑五年“重游长安”,所谓“苏轼之友赵子野”当是“吴子野”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