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653)
报纸(371)
图书(50)
学位论文(24)
会议论文(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26)
地方文献 (120)
红色文化 (21)
非遗保护 (13)
宗教集要 (12)
地方风物 (12)
才乡教育 (2)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166)
2013(47)
2010(76)
2009(78)
2006(35)
2005(26)
1991(13)
1987(14)
1984(21)
1980(3)
按来源分组
其它(47)
抚州日报(5)
党史文苑(4)
南昌党史通讯(1)
抚州史志通讯(1)
党的生活(1)
向导(1)
江西青运史研究(1)
抚州地方史志通讯(1)
革命烈士传通讯(1)
黄堂军简介
作者:暂无 来源:开放导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书画作品  书画作品  简介  简介  南京艺术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  当代美术  当代美术  作品集  作品集  安徽大学  安徽大学  研究生班  研究生班  中国美术  中国美术 
描述:、合肥、
《二晏研究》简介
作者:鲁涛  来源:云梦学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二晏  南开大学出版社  简介  文学创作  学术价值  2010年  系统研究  晏几道 
描述:《二晏研究》(唐红卫著)2010年1月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对北宋著名父子文人晏殊、晏几道的系统研究。作者深入细致地论述了二晏的家世、生平、交游,以词为主的文学创作,以及二晏词之异同。全书全面展示了二晏父子文学创作的价值和历史地位,填补了以往二晏研究之不足,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坂东郎和昆曲艺术的普世价值
作者:郑培凯  来源:书城杂志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表演艺术  杜丽娘  汤显祖  牡丹亭  日本歌舞伎  昆曲艺术  中国传统戏曲  舞台演出  演员  离魂 
描述:一中国传统戏曲的作者一般都是文人,拍曲填词,以锦绣文章编出一段悲欢离合的故事。可是表演的人,往往不是来自社会上层,而是出身低贱的职业演员,经常在上层精英社会的娱乐场合演出。明清以来,家乐的传
坂东郎的昆旦妆容及其他
作者:胡娟  来源:读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日本歌舞伎  妆容  杜丽娘  演员  观看 
描述:近日有幸观看了日本歌舞伎演员坂东郎与苏昆演员俞玖林合演的《牡丹亭》。中日版的牡丹亭颇具特色,除了坂东先生身上留存(或刻意保留?)的鲜明的歌舞伎烙印外,坂东的化妆也让人觉得这个杜丽娘似乎比传统的昆
周代藏及用制度考
作者:张秀传  来源:兰台世界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人  周代  古代先民  冰块  制度  认知程度  利用能力  周礼  祭祀  收藏 
描述:中国进入商朝之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古代先民对气候和季节认知程度的提高,古代先民对于自然界资源的利用能力和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从商代有限的资料来看,他们已经掌握了秋贮冬藏的规律,
古人吃天然
作者:殷登国  来源:读书文摘:文史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天然  古人  《周礼》  中国人  周朝  冷饮  桃子  夏天 
描述: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中国人已经开始在夏天里喝冷饮了:《周礼》上说:周朝皇家有所谓的“六饮”,由“浆人”(官名)专门负责供应;“六饮”是水、浆、醴、凉、医、酏。其中的“凉”就是用桃子、梅子和水煮成酸梅汤、扬桃汤,再用冰块镇凉的冷饮。
皎皎秋月寄壶(外一篇)
作者:李红都  来源:牡丹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唐宋诗词  钱钟书  月亮  王安石  生活    心灵  名字  围城 
描述:记得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这么说过:"秋天的月亮是诗人的月亮。"要不,怎么有那么多诗人吟咏出无数赞美秋月的诗词呢?想起秋月,便想起那首《水调歌头》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
汤显祖与宏道之尺牍比较研究
作者:肖咏芳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宏道  尺牍比较  “真”  思想 
描述:牍的具体内容、表达方式和风格上呈现出了巨大不同,这些不同点代表了当时文坛对“真”的追求所具有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汤显祖与宏道二者尺牍的比较不仅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汤显祖和宏道思想的发展变化提供
清化蝶的心理因素探究:蔡楠《飞翔或者清化蝶》主题表达
作者:柳青  来源:中学语文·中旬·读写新空间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力.丰富的蝴蝶意象在文人笔下,构成了色彩斑谰的世界.
“奶奶”为什么这样痴:刘龙《梦里潇湘》赏析
作者:吴长青  来源:青苹果:高中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赏析  奶奶  杜丽娘  魔力  故事  身世 
描述:艺术往往有一种魔力,让人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有这样的故事:《牡丹亭》自问世后.就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在明代就有娄江女子感动于杜丽娘身世,十七岁幽怨而终。又有杭州女伶饰演杜丽娘.若身临其境,在舞台上气绝身亡。另一位遭遇不幸的人则题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