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三不朽”的叛逆者:试论作为贾宝玉“前身”的小晏
作者:刘云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晏几道  贾宝玉  三不朽  叛逆者 
描述:而同地走上了一条为常人所不耻的闺阁之路。他们厌恶仕途经济,鄙弃功名利禄,无视“三不朽”宗法道德标准,在女儿群中追寻着个性自由。当别人在为擢第而埋头苦读的时候,他们却沉浸于女性审美世界中,甘愿做一个“伤心人”。他们视女性为世界一切美的象征,女性的柔美与善良深深打动着这两个“叛逆者”,并努力与女性在心灵上发生共鸣,但这个愿望如同虚构的大观园,早晚有一天会被外面的“污浊”世界所冲破。在封建价值观彻底崩塌之前,他们既不愿意容于世俗,又不被世俗所理解,注定会失落伤感,成为游离于社会边缘的孤独者。文章第一部分,先介绍了“三不朽”在男权宗法社会的发展演变。传统读书士子对“三不朽”孜孜追求着,但感性情感价值与社会理性价值的冲突总是存在着。晏几道作为名相之子,于诗酒风流中潜心六艺,玩思百家,身怀仕进之技,却不走仕途之路,专心于小词中而无澄清天下之志,“立德、立功、立言”是与他不相干的。既然不追求社会理性,就要做一个自然天性的自我,第二部分主要探求晏几道如何追求个性自由。他对女性天然生成一段痴情,和宝玉陶醉于女性审美乌托邦中。小晏于表面的情词艳语和花色柳影中,以真诚的心灵,深挚的情感,引起人们崇高的意念,最动摇人心的还要属那些相思词,由于人生境遇的变迁,小晏总是在追忆过去的美好,“风月有情时,总是相思处”。中国古代以血缘为基础的男权宗法社会,实现了父权与君权的统一。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学家进一步整合出一套“三纲五常”的政治理论体系,要求读书人对上代表皇权利益,对下维护家族利益,即走功名之路。晏几道“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甘心沉沦于下僚,绝不攀附富贵。宝玉也最讨厌贾雨村之流,对于劝他多学学仕途经济的姐妹下逐客令。孤介之人,往往孤芳自赏,圭璧自持,而不易取荣于社会。小晏交游甚狭,好友只有黄庭坚、郑侠等寥寥几人,宝玉的友人也只不过是与自己同样秉持“灵秀”之气的几个人罢了。朋友虽少,情谊却深。然而,小晏和宝玉的痴情不被世俗所理解,狷介的个性又将自己孤立于众人之外,女儿们作为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也不那么尽人意,祈求心灵上的共鸣是如此之难。人生本无常,无论是小晏所喜爱的歌妓,还是宝玉钟情的大观园女孩,都将流落到他们看不见的地方去,寥寥无几的好友也不能常伴左右,剩下的只有无奈与感伤。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与民族文化传统
作者:何士龙  来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贾宝玉  叛逆性格  民族文化传统  《牡丹亭》  《西厢记》  个性解放  市民文化  杜丽娘  批判精神  老庄哲学 
描述:思想性格形成的过程中。贾宝玉的一生,由儒而道,由道...
“贫困难耐凄凉”与贾宝玉的结局
作者:胡小宁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贾宝玉  《红楼梦》  曹雪芹  手抄本  后40回  脂砚斋  《林黛玉进贾府》  “红学”  脂批  《牡丹亭》 
描述:“贫困难耐凄凉”与贾宝玉的结局
贾宝玉《春夜即事》诗新释
作者:王人恩  来源:红楼梦学刊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贾宝玉  《红楼梦》研究  杨万里  曹雪芹  《牡丹亭》  《西厢记》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本草纲目  破晓时  杨诚斋 
描述:语和内容,前贤今哲已有多种阐释,为后学解读多所嘉惠。但是,客观地说,诸种解释尚有不妥之处,给人以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之感,看来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我想从解释“蟆更”一词入手,进而对全诗内容做一解说,兼对张庆善先生的有关观点提出商讨,敬请张先生和其他同志不吝赐教。
“今古未有之一人”——试论贾宝玉对传统男性形象的背离
作者:廉萍  来源:红楼梦学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贾宝玉  《红楼梦》  男性形象  宝玉形象  《牡丹亭》  贾雨村  脂砚斋  《西厢记》  生存困境  社会角色 
描述:“今古未有之一人”——试论贾宝玉对传统男性形象的背离廉萍脂批对贾宝玉有这样一段评语:“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又写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
晏几道:红楼之外的贾宝玉
作者:暂无 来源:华商晨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晏几道:红楼之外的贾宝玉
杜丽娘、柳梦梅与林黛玉、贾宝玉爱情理想之比较
作者:陈彩华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红楼梦  爱情理想 
描述:戏曲《牡丹亭》和长篇小说《红楼梦》分别塑造了杜丽娘与柳梦梅,林黛玉与贾宝玉两对爱情叛逆者的形象。本文主要针他们的爱情理想略作比较分析。
论《牡丹亭》、《红楼梦》之孝亲意识与中国古代孝文化
作者:陈国学  来源:孝感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杜丽娘  贾宝玉  贾宝玉  孝亲意识  孝亲意识  孝文化  孝文化  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 
描述:全盘抛弃传统文化并不相同。
《牡丹亭》与《红楼梦》
作者:刘梦溪  来源:中华读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牡丹亭》  《红楼梦》  林黛玉  汤显祖  杜丽娘  警幻仙姑  曹雪芹  贾宝玉  柳梦梅  宝钗 
描述:汤玉茗和曹雪芹生不同时,一个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一个约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生年的时间差为165年。而卒年,汤卒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曹卒于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一为明晚期,一为清中叶。两人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有别,使用的文学手段也不
质本洁来还洁去:浅说林黛玉其人
作者:冯力文  来源:湖南教育(中)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林黛玉  红楼梦  绛珠仙草  贾宝玉  贾府  爱情  薛宝钗  封建社会  叛逆性格  牡丹亭 
描述:便先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然后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作者是这样描写宝玉眼中、心中的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