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587)
学位论文
(34)
报纸
(27)
图书
(6)
会议论文
(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622)
地方文献
(32)
宗教集要
(2)
地方风物
(2)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
(35)
2013
(28)
2012
(46)
2011
(57)
2010
(48)
2009
(36)
2007
(33)
2005
(25)
2002
(20)
2001
(20)
按来源分组
其它
(39)
中学语文
(5)
学语文
(4)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承德职业学院学报
(1)
侨园
(1)
读与写(小学中高年级版)
(1)
健身科学
(1)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1)
相关搜索词
借景抒情
诗歌
南唐
古诗
奴隶制社会
王安石
《踏莎行》
《读〈孟尝君传〉》
人生
友情
风格
探索
回环
《菩萨蛮》
《山亭柳·赠歌者》
南北朝
境界
冯延巳
七律
北宋时期
古代农业
作者
固原县
人生态度
商鞅变法
城市书写
周亮工
关系
多元化
首页
>
根据【检索词:诗歌赏析】搜索到相关结果
20
条
王安石诗二首
赏析
--读《元日》、《孤桐》
作者:
杨莉
来源:
承德职业学院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诗
赏析
描述:
本文从
赏析
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元日>、<孤桐>二诗入手,既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剖析了这两首诗的文学内涵和美学价值,又从政治思想的角度发掘了王安石的政治雄略
王安石诗二首
赏析
——读《元日》、《孤桐》
作者:
杨莉
来源:
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诗
赏析
描述:
本文从
赏析
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元日》、《孤桐》二诗入手 ,既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剖析了这两首诗的文学内涵和美学价值 ,又从政治思想的角度发掘了王安石的政治雄略和完美人格形象。
浅论王安石的
诗歌
审美心理及其嬗变
作者:
刘文辉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诗歌
审美心理
意象
艺术思维
描述:
审美心理是属于文艺心理学的范畴,它与作家的艺术创作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王安石作为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伟大诗人,其
诗歌
艺术创作的发展变化凸现出其审美心理及其嬗变,这一点鲜明地表现在王安石对审美意象选择
孤寂中的守望——晏殊[蝶恋花]词
赏析
作者:
李义天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蝶恋花
明月
守望
情思
孤寂
晏殊
清雅
赏析
描述:
在闲雅而有情思的《珠玉词》中,这首[蝶恋花]以其清雅之气、深挚之情而动人心扉,令人千古传诵。 "槛菊愁烟兰泣露",作品一开始便勾勒出一幅疏朗的深
江湖夜雨十年灯——王安石《千秋岁引——别馆寒砧》
赏析
作者:
郭鲁江
来源:
现代语文:高中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熏陶
政治
内心
教育
赏析
矛盾
王安石
江湖
正统思想
开明
描述:
时政以执拗果敢著称于当时;另一方
中国音乐史与名曲
赏析
作者:
曹美韵
来源:
浙江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音乐史
音乐史
中国
中国
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
中国
中国
描述:
中国音乐史与名曲
赏析
论汤显祖
诗歌
的情感内涵
作者:
张青
来源: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诗哥
哲学思想
理想
价值观
情感内涵
描述:
特征是他“生生之仁”的哲学思想与具有“言志“传统的
诗歌
相结合的产物。
天籁自鸣早熟诗才 --白居易、汤显祖、李渔、吴敬梓少年诗试析
作者:
关秀娟
来源:
闽江学院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居易
汤显祖
李渔
吴敬梓
少年诗
赏析
描述:
了古代少年
诗歌
的精华及诗人早熟的诗才.
天籁自鸣,早熟诗才:白居易、汤显祖、李渔、吴敬梓少年诗试析
作者:
关秀娟
来源:
福州师专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居易
汤显祖
李渔
吴敬梓
少年诗
赏析
描述:
本文通过对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汤显祖《射鸟者呈游明府》、李渔《刻桐》、吴敬梓《观海》等四首自唐迄清四位著名文学家少年时代诗作的分析,向读者展现了古代少年
诗歌
的精华及诗人早熟的诗才。
四著二曲邮票
赏析
作者:
吴刚
来源:
集邮博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邮票
赏析
古典文学名著
小型张
集邮
邮票发行
中国
《牡丹亭》
中国
工程
《三国演义》
描述:
20世纪的1998年8月26日,随着《三国演义》(五)“空城计”小型张的面世,我国邮票发行史上历时整20年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邮票的发行正式宣告结束,它们与我国在1983年和1984年发行的中国古典戏曲《西厢记》和《牡丹亭》一起,被集邮界合称为“四著二曲”邮票,堪称20世纪中国邮票史上的浩大工程。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