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431)
学位论文
(37)
报纸
(24)
会议论文
(5)
图书
(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63)
地方文献
(33)
宗教集要
(2)
地方风物
(2)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1
(40)
2010
(34)
2009
(26)
2008
(25)
2006
(25)
2004
(19)
2003
(10)
2002
(12)
2001
(9)
1997
(14)
按来源分组
其它
(42)
抚州师专学报
(12)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中华诗词
(1)
中外诗歌研究
(1)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1)
北方论丛
(1)
相关搜索词
王安石
复古
交际功能
戏曲美学
《神仙传》
诗歌
搬上舞台
奇石
友情
风格
探索
回环
南北朝
城市书写
周亮工
关系
多元化
功业理想
品味
古典诗歌教学
典源
哲学思想
变化
感情
季春
广东
北宋
后花园
历史课堂
首页
>
根据【检索词:诗歌审美】搜索到相关结果
14
条
论古典
诗歌
审美
的纵向比较
作者:
陈定玉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歌
审美
《桃花源诗并记》
王安石
陶渊明
“变”
艺术表现
李商隐
《孟子》
创作意图
诗歌创作
描述:
的新东西
鬼魂艺术形态与中国古典戏曲的
审美
构思
作者:
许祥麟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典戏曲
鬼魂形象
艺术形态
戏曲家
《钵中莲》
志怪小说
搬上舞台
“隐”
审美
《牡丹亭》
描述:
鬼魂艺术形态与中国古典戏曲的
审美
构思许祥麟鬼魂是人类所创造的超自然的幻体。它本不存在,是人们的精神活动使之获得了“生命”,由古至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种种影响。与现实生活中鬼魂观念的影响相伴随
显通寺
诗歌
作者:
用文
来源:
五台山研究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翠微峰
弘历
石刻
五台山
马头山
诗歌
竹林寺
季春
人间世
天花
描述:
显通寺
诗歌
用文大显通寺丘坦欲向凋陵后,追时初建时。空廊留古像,毁殿落新泥。幡断犹存字,苔封不辨碑。圣人不复作,遣迹重伤悲。宿显通寺陆深一榻空斋卧白云,青灯微雨夜初分。无缘十日惭凡骨,有梦三台绕圣君
浅论
审美
体验的特征
作者:
李永刚
来源:
语文学刊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审美
体验
审美
对象
联想和想象
审美活动
探求性
人民文学出版社
审美
实践
《牡丹亭》
情感体验
审美感受
描述:
浅论
审美
体验的特征
文学
审美
的情感流程
作者:
朱堂锦
来源:
民族艺术研究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感体验
文学
审美
文学作品
情感形象
情感共鸣
情感流程
思想感情
《牡丹亭》
文学评论
情感态度
描述:
情感体验、情感共鸣、情感品味的历程.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韩子》——诠诗小札
作者:
吴小如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泊船瓜洲
韩子
文学研究
诗歌
中国
描述: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韩子》——诠诗小札
论陈子昂
诗歌
的使事用典
作者:
徐文茂
来源:
学术月刊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陈子昂
诗歌创作
典故
作品
创作精神
唐诗
谢灵运
胡应麟
《瀛奎律髓》
鬼谷子
描述:
、
《红楼梦》运用多种
诗歌
体式的杰出成就
作者:
于景祥
来源: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诗歌
体式
胡应麟
《诗薮》
五言绝句
正册判词
六言诗
诗体
金陵十二钗
艺术才力
描述:
《红楼梦》运用多种
诗歌
体式的杰出成就于景祥从唐传奇开始,中国古代小说便展示出“文备众体”的特征,即在以散行文字叙述事情、塑造形象的同时,又加进诗、词、曲、赋等多种文学样式,使小说的语言形式丰富多彩
重读王安石
作者:
魏鹏举
来源: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变法
诗歌
修辞方法
政治家
文学家
描述:
重读王安石
谈佛教对中国古典
诗歌
的影响
作者:
李丽华
吴宝忠
来源:
五台山研究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典
诗歌
李清照
佛教的影响
佛教思想
谈佛
王安石
艺术风格
辛夷花
《辋川集》
文学创作
描述:
谈佛教对中国古典
诗歌
的影响李丽华吴宝忠自东汉初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已经历了两千年的岁月。佛教哲学蕴藏着极其深刻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都有深刻独特的见解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