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闹”字下的“温柔一刀”——也谈《闺塾》的思想性
-
作者:喻婷 来源:中学语文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思想性 女学生 封建礼教 诗经 牡丹亭 三个方面 曲解 批判 四书
-
描述:人教版高中第四册戏剧单元的《闺塾》节选自我国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第七出。《闺塾》中人物简单,只有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塾师陈最良三人;剧情简单,是桂丽娘、春香两个女学生不想听塾
-
怎一个“闹”字了得——《闺塾》教学一得
-
作者:庞鹏峰 缪惠丽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育学生 老师 封建礼教 主题 杜丽娘 喜剧效果 牡丹亭 课堂 礼教思想 教学思想
-
描述:人教版高二第四册课本节选了《牡丹亭》中的《闺塾》一出戏,这出戏又称春香闹学。笔者执教时,深钻文本,以为只要抓住一闹字,把闹字想清想透,教起来也就举重若轻,水到渠成,学生也学得扎实、轻松。下面,笔者
-
“闹”字下的“温柔一刀”:——也谈《闺塾》的思想性
-
作者:喻婷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闺塾》 思想性 温柔 封建知识分子 《牡丹亭》 封建教育 戏剧家 杜丽娘
-
描述:在批判封建知识分子及封建教育。笔者认为要深入分析“为什么闹”,才能准确把握《闺塾》的思想性。[第一段]
-
试论明清戏剧的传播模式——以《牡丹亭》的传播为例
-
作者:王省民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传播方式 明清戏剧 戏剧家 传播模式 戏剧文本 明清时期 戏剧作品 演出 传播者
-
描述:试论明清戏剧的传播模式——以《牡丹亭》的传播为例
-
试论李渔的观众理论
-
作者:潘丹芬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观众 一度创作 二度创作 三度创作 牡丹亭
-
描述:《牡丹亭》以观众的接受为起点和终点,在继承昆曲美学意蕴的基础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两岸三地获得巨大成功。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思想和改编方法,印证了李渔观众理论思想的现实意义。
-
至情牡丹亭―汤显祖《牡丹亭》赏析
-
作者:梁秀玲 来源: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赏析 赏析
-
描述:《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一部浪漫主义杰作。它所描写的是一种“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爱情,对人的情欲有了肯定的描述,对理学禁欲主义进行了强烈的冲击,为受禁锢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户,从而达到了传奇
-
试论冯梦龙对《牡丹亭》的改编
-
作者:胡颖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传播 冯本 汤本
-
描述:明清之际,众多文人、艺人根据各自的审美需要和艺术趣味,根据观众对戏剧的接受程度,先后对《牡丹亭》进行了改编,从而加速了《牡丹亭》这一剧作的传播。其中,冯梦龙的改编本影响较大。文章从剧情、人物、舞台
-
“情”的颂歌——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
作者:魏琳 来源: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
-
描述:思和独特的风格。体现了他对个性解放和对自由爱情的极力张扬,奠定了我国浪漫主义戏曲创作的基石。
-
牡丹亭
-
作者:曙光 赵红阳 来源:小雪花(小学快乐作文)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 莎士比亚 杜丽娘 张居正 戏剧家 文学家 明朝 生活 故事
-
描述:《牡丹亭》是一出剧,这出剧是明朝时候的一位文学家写的。他叫汤显祖,他和西方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生活在同一时代,所不同的是,他们一个生活在中国,一个生活在英国。他比莎士比亚大十四岁,但都是在同一年离开人世的。
-
《牡丹亭》的戏剧张力
-
作者:张倩 来源: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戏剧张力 戏剧张力 象征性 象征性
-
描述:《牡丹亭》是我国古代戏曲艺术中的瑰宝,恰似一颗光华璀璨的钻石,每一面都闪射出夺目的光芒。本文着眼于作品的整体构思和情节设计,剖析了其中体现出的多种对立统一的力量,即戏剧的张力。而能否拥有适当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