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论《牡丹亭》中的与理
作者:司国芹  来源:江苏科技信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描述:《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作者以情抗礼,让杜丽娘用“至情”战胜了“理”,把批判的锋芒直指禁锢人们精神的封建礼教,反映了人们要求思想开放、个性自由的强烈愿望.重新审视其中情与理的关系,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晏殊的梦
作者:刘相微  来源:北方文学(下旬)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描述:晏殊是北宋前期词坛领袖,是宋词发展的开路人之一。在晏殊现存集《珠玉》中,晏殊抒发了作为士大夫特有的情感以及对于岁月流逝的无限思考。而这种“”与“思”在晏殊的梦中表现的尤为强烈。
论《画中人》与《牡丹亭》中“”的异同
作者:刘爽  来源: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画中人  牡丹亭    异同 
描述:通过对吴炳《画中人》和汤显祖《牡丹亭》在故事和思想层面的比较,说明二者表达“”的过程中,相同之处在于都提倡人性的自由,希望打破封建的束缚。不同之处在于《画中人》表达的细腻,委婉而曲折;《牡丹亭
从《牡丹亭·惊梦》看汤显祖对的肯定
作者:杨丽宏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思想核心   
描述:明代杰出的戏剧家汤显祖,思想上受王学左派影响极深,崇尚个性解放,反对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认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必无”。《牡丹亭》是最能体现汤显祖思想的剧本,其中“惊梦”又是最能表现
《牡丹亭》说“
作者:郑沁仪  来源: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情欲  至情  主题思想  成因 
描述:本文从对《牡丹亭》的“”的不同解读出发,挖掘出作品中之“”实为“情欲”,而非“爱情”,同时从作者汤显祖的“至情”观出发探究了作品主题思想的成因。
晏殊用韵考
作者:齐程花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用韵  特点 
描述:晏殊现存138首,可以归纳系联出25个韵部,与王力先生考证出的宋代音系基本吻合,但也存在个别出韵之处。同时晏殊用韵通押现象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词人的用韵习好。对这些现象的全面考察有助于
解析晏几道中的梦意象
作者:郭步山  来源: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教学研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几道    梦意象 
描述:在北宋词人晏几道存世的两百多首作中,梦意象是词人反复引用的一种重要的文学意象,梦意象既承载了词人浓浓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也体现出词人高超的艺术创作技巧,本文试从以上角度去解析晏几道中的梦意象。
浅论王安石中的三种人生心境
作者:彭灵静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心境 
描述:相对于王安石诗文研究,对王安石作的研究历来较少,并且多集中在其艺术特色方面。本文旨在分析王安石作的思想内容,并指出王安石中基本表现出平和自乐、失落惆怅和矛盾挣扎的三种人生心境。
之所必有理之所必无--论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以情反理
作者:赵秀芝  来源:科学导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程朱理学  以情反理 
描述:浪尖上举起“至情”的大旗,通过戏剧抒发对“有情社会的到来”的期望.其创作的最主要的目的是:扬以反理,即通过宣扬“”的伟大和正当美好来批判“理”对人们精神的束缚和毒害.
辨析冯延巳、晏殊的艺术手法
作者:薛瑞瑞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冯延巳  晏殊    艺术手法 
描述:冯延巳、晏殊作为小令派代表词人,他们的风表现出一脉相承的特点.但由于各自不同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和个性气质,他们的又呈现出各自的风格.本文试从艺术手法方面辨析两人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