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小山》鉴赏举隅:[晏几道]
作者:蔡厚示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评论  中国  小山 
描述:《小山》鉴赏举隅:[晏几道]
晏殊晏几道思想内容浅说
作者:张治国  来源:渭南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令  思想内容 
描述:晏殊晏几道父子都工小令,大量写闺情,询风委婉。大晏是北宋初期的“太平宰相”,中多反映上层士大夫的生活情调和思想;小晏是落拓公子,中多表现下层知识分子的苦闷和抑郁之情,特别是以歌妓为题材的作品,使
柳、晏情论析:[柳永、晏几道]
作者:李淑珍  来源:绥化师专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评论  中国 
描述:柳、晏情论析:[柳永、晏几道]
情到痴处人孤独:小晏境探微:[晏几道]
作者:李春丽  来源: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研究  中国 
描述:情到痴处人孤独:小晏境探微:[晏几道]
伤事怀人,哀语痴情:论《小山》的"梦":[晏几道]
作者:刘传武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评论  中国  小山 
描述:伤事怀人,哀语痴情:论《小山》的"梦":[晏几道]
跨越时空的不解情结:二晏“痴情”、“惆怅”意绪论:[晏殊
作者:黄南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研究  中国  宋代 
描述:跨越时空的不解情结:二晏“痴情”、“惆怅”意绪论:[晏殊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究践履”
作者:陈奇  来源: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阳明  “知行合一”  陆九渊  心即理  主观唯心主义  心外无物  精神本体  知与行  事功精神  《传习录》 
描述:同程朱一样,他也认为知在先,行在后.王阳明是主观唯心主义者,他的知行观自然不同于程朱,然而也不同于陆九渊.他的主观唯心主义较之陆九渊更为彻底,不仅认为心即理,而且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他认为,陆九渊的知先后行论,将知与行划分为认识的两个阶段,有滑向心外有物、心外有理的危险.他认为,所谓知,就是人生而具有的良知;所谓行,就是去恶正心,回复良知.二者密不可分,即知即行,即行即知.二者是统一的,统一于良知本体,不存在知先行后或先行后知的问题,不可将知与行割裂.为此,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命题:
断裂性质与流体包裹组合特征
作者:杨巍然 张文淮  来源: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流体包裹  压性断裂  张性断裂  韧性剪切带 
描述:特色;韧性剪切带在深熔阶段以发育硅酸盐熔融包裹和纯CO2流体包裹为特色,包裹数量少,均一温度高,脆性阶段包裹组合特征则与张性断裂相似
许学夷《诗源辨》评议
作者:汪泓  来源: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麟    审美标准  格调派  《诗薮》  创作主体  公安派  诗源  “悟”  批评意识 
描述:许学夷《诗源辨》评议
汤显祖佚二首及其他
作者:王永健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李至清的友谊  李至清的友谊  陆辂重修玉茗堂  陆辂重修玉茗堂  马骏声评《牡丹亭》  马骏声评《牡丹亭》 
描述:首次披露了汤显祖的两首佚;考证了汤显祖与奇人李至清的友谊,以及清代常熟人陆辂重修玉■堂的一些事迹;评介了南社著名诗人马骏声对《牡丹亭》的不同凡响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