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67)
报纸(148)
图书(14)
学位论文(6)
会议论文(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74)
地方文献 (54)
地方风物 (6)
宗教集要 (4)
红色文化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48)
2012(53)
2011(29)
2009(19)
2008(16)
2007(22)
1999(8)
1998(12)
1991(7)
1983(8)
按来源分组
闽江学院学报(4)
广州日报(2)
人民音乐出版社(2)
新闻爱好者(1)
办公室业务(1)
苏州杂志(1)
郑州日报(1)
人民日报海外版(1)
牡丹(1)
辅导员(教学版)(1)
·学·知
作者:邓泽雄  来源:辅导员(教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学工作者  教学工作者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  重理轻文  重理轻文  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  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  兴趣教学  兴趣教学 
描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重理轻文”的现象普遍存在,历史总摆脱不了“二流学科”的尴尬境遇,无疑增加了历史教学工作者的难度。在教学实践中,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乐于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我觉得兴趣教学必不可少,它应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旋律
作者:  萨波奇·本采  来源:人民音乐出版社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旋律  音乐史  音乐史  旋律 
描述:旋律
作者:刘景茹  来源:牡丹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贾似道  蔡京  相位  仕途  敛财  罪恶  皇帝  李林甫  王安石变法  河北 
描述:~~
《牡丹亭》要中日合作版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秀才”还是中国“秀才”,“姐姐”成了日本“姐姐”坂东玉三郎(中)在“离魂”中1月19日,苏州昆剧院发生了一件新鲜事:悠扬笛声里,排演《牡丹亭》。 昆剧院里排昆曲,算什么稀奇?更何况是经典中的经典《牡丹亭》?再说了,谁不知道《牡丹亭》现在是苏昆最亮的招牌戏――由白先勇牵头的“青春版”就在这里诞生!
药名诗《牡丹亭》
作者:暂无 来源:郑州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历史名剧《牡丹亭》竟出自一位私塾先生之手,而且还是受了一首药名诗的启示。 相传,明代万历年间,有位名医朱震亨,他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不论贫贱,对病家一律平等相待,因而闻名遐迩。一天,私塾先生汤显祖患了病,请朱震亨诊治。朱震亨切过脉后,送给汤显祖一包草药和一捧橄榄核。那包草药治好了汤先生的
《牡丹亭》评(上)
作者:邹自振 董瑞兰  来源:闽江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思想  思想  艺术  艺术  评析  评析 
描述: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清传奇的瑰宝,也是中国昆曲的第一代表作。鉴于《牡丹亭》问世四百年来尚未有人对剧作进行过每详尽的评析(今人黄竹山评注本有每"短评"、赵山林有选评本),我们不揣谫陋,试做"
《牡丹亭》评(下)
作者:邹自振 董瑞兰  来源:闽江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思想  思想  艺术  艺术  评析  评析 
描述: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清传奇的瑰宝,也是中国昆曲的第一代表作。鉴于《牡丹亭》问世四百年来尚未有人对剧作进行过每详尽的评析(今人黄竹山评注本有每"短评";赵山林有选评本),我们不揣谫陋,试做"
22年前的那
作者:韩光浩  来源:苏州杂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苏州大学  传统戏曲  苏州话  服从分配  古诗词  牡丹亭  扬州  赞美诗  收音机 
描述:赞美诗,和昆曲老艺人交流都有困难,尤其不甚安心。所以,在这个班开始的一些天中,对昆曲专业的稳定心,一直是老师们和我们沟通的重点。一天早上,我们的班主任周秦告诉我们,要给我们教唱一首古诗词,李煜的《浪
王安石变法问题在哪?
作者:暂无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王安石劝宋神宗抓紧时机进行改革。(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王安石 试图通过金融手段和官办企业富国强兵 但最终并没有使国家强大起来 本版文字:钟葵(除署名外) 900多年前,为实现血气方刚的宋神宗富国强兵的愿望,王安石掀起了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变
调查研究如何“奇见”
作者:徐松竹  来源:办公室业务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调研工作  社会主义  公共食堂  《游褒禅山记》  深入调查  调研报告  调查研究工作  湖南省  指导意义 
描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大师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因缺乏深入观察的决心,中途折返,未及亲睹深处佳景,追悔莫及,在《游褒禅山记》中发出如此感叹。王安石的这一议论,颇富哲理,至今对我们从事调查研究工作仍有启发意义。时下,调研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深入不够。有些同志习惯于“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