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议论须带情韵以行——杜牧、王安石、李清照乌江诗对读
-
作者:郭象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江东 司马迁 项羽 乌江 王安石 地方 议论 李清照 杜牧 对读
-
描述:项羽自刎乌江这段历史,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是这样记载的: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般船待,谓项王日:"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
王安石散文特征成因浅析
-
作者:张珂 来源:商品与质量·前沿观察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政治 议论 古文 新学
-
描述: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其散文古奥深邃,极重功利性,与政治联系密切且多议论,因此读之虽有雄健之势却稍欠美感.这一特征的形成是与当时的社会思潮以及王安石的个人文学观有着密切联系的.
-
让议论散发着诗的芳香:谈谈议论文中的诗意
-
作者:王夫成 来源:新语文学习(高中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议论文 文化底蕴 话题作文 古典诗歌 小标题 王安石 人文氛围 情感 考生 巧妙运用
-
描述:议论文讲究以理服人,但一味地板着面孔说教,必然枯燥乏味令人厌倦。而古典诗歌中为人传诵的经典语句,有着丰富的情感元素与厚重的文化底蕴,写议论文时若能巧妙运用,必能一扫沉闷和干瘪,显得文采飞扬、趣味盎然,营造出浓浓的人文氛围和书卷气息,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
吹毛求疵《伤仲永》
-
作者:赵东明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伤仲永》 “神童” 后天教育 王安石 寓理 文章 议论
-
描述: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寓理于事,先扬后抑,对比鲜明。仲永5岁即"指物作诗立就",到十二三岁时作诗即"不能称前时之
-
清末今文经学三大师对《春秋》经传的议论得失
-
作者:杨向奎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春秋》经传 《新学伪经考》 康有为 今文经学 《周官》 孔子 古学 《周礼》 学术思想研究 《左传》
-
描述:深的专家学者反映,这种高层次的把《春秋》经、传,齐学、鲁学放在一起进行研讨的大型学术会议,至少自辛亥革命以来是第一次。从本期起,我们首先发表杨向奎等先生为大会提交的论文,以后将陆续选择部分论文在本刊刊发,以飨读者。同时也想把这个“经学论苑”栏目继续办下去,希望专家学者赐稿。
-
清末今文经学三大师对《春秋》经传的议论得失(续)
-
作者:杨向奎 来源:管子学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康有为 今文经学 《春秋》经传 《新学伪经考》 《周礼》 《孔子改制考》 《大同书》 廖季平 《公羊》学 古学
-
描述:清末今文经学三大师对《春秋》经传的议论得失(续)杨向奎下面将就上期文中提的问题,说明我们的看法。廖、康两位都是中国近代经学大师,他们之间既有接触,交换著作,互有影响是当然的。谈不上抄袭问题。而康有为
-
议论萦纡,即物明理:曾巩《墨池记》赏析
-
作者:李如鸾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仁宗 杂记 文字 书信 即物明理 公元 曾巩 唐宋古文八大家 内史 赏析
-
描述:来到附近的临川,凭吊据称为王羲之墨池的遗迹。那里的州学(抚州所办的官学)王盛教授(官名。宋代的路学、府学、州学均设教授,主
-
陈意翻新议论惊空——王安石《桃源行》赏析
-
作者:董昌运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桃源 陶渊明 桃花源记 传统题材 王维诗 程千帆 主题 韩愈 异化
-
描述:继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后,历代文人墨客咏桃源佳作迭出不穷。其中王维、韩愈、王安石等被前人称为“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他们的诗虽都取材于陶《诗》或《记》,但主题各异,各具特色,因而可彼此争胜。今人程千帆说,同一“主题的异化和深化,是古典作家以自己的方式处理传统题材的两个出
-
新颖的构思 精辟的议论——王安石《明妃曲》赏析
-
作者:孙俊华 来源:阅读与鉴赏(高中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毛延寿 匈奴人 王昭君 赏析 昭君出塞 汉元帝 构思 写作技巧 新颖
-
描述: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
形象寓理,议论逼人:《吊孟尝君文》与《读孟尝君传》比析
-
作者:郭象 来源:渤海学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孟尝君 王安石 《天下才子必读书》 文心雕龙 《岁寒堂诗话》 理论与实际 吕惠卿 刘熙载 司马光 战国七雄
-
描述: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