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姹紫嫣红开遍,迷影惊梦新视觉
-
作者:廉锋 来源:创意世界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视觉 国家大剧院 《玉簪记》 摄影展 摄影师 昆曲 演出
-
描述:年来在世界各地记录青春版《牡丹亭》及新版《玉簪记》的珍贵画面
-
张达利深圳太多视觉垃圾
-
作者:暂无 来源:消费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达利 垃圾 视觉 深圳 现代艺术设计 超现实主义 设计师 萨尔瓦多
-
描述:利眼中,这种臆想里流淌着一种诗意,就像设计一样。
-
王安石的“视觉审美”
-
作者:孙祺然 来源:中国摄影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王安石的“视觉审美”
-
文化观察-视觉盛宴《牡丹亭》
-
作者:暂无 来源:安徽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本报记者 刘纯友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青春版《牡丹亭》中的这句唱词正是昆曲的写照。昆曲是我国的传统戏曲之一,前些年濒临凋谢,苏州昆剧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使之走出低谷。“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文采斐然的曲词,又一次萦绕在
-
“慎微”与“慎独”
-
作者:王威 来源:全国优秀作文选(初中)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慎独 慎微 领导干部 贪污受贿 改革开放 王安石 不良现象 经济大潮 守法 冲击
-
描述: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贪污受贿,唯利是图。好些人上任之时都雄心勃勃,想干一番大事业,而且他们也都懂法,但却不能守法
-
现代中学生的青春形象应是怎样的
-
作者:暂无 来源:中学政史地(七年级)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学生 形象 流行文化 标准化 当代社会 学生家长 学校 冲击 现代中学 个性
-
描述:曾经,中学生以一种标准化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流行文化的冲击,这种形象受到了许多人尤其是广大中学生的质疑。那么,在当代社会,中学生的青春形象应是怎样的?在中学生、家长、学校各方
-
《牡丹亭》的文化冲击及文化意义
-
作者:暂无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戏剧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娱乐,而好的戏剧更甚――《牡丹亭》就是这样一出融思想性、艺术性和高尚娱乐性为一炉的好戏。 在《牡丹亭》里,主人公柳梦梅与杜丽娘一见钟情,萌发青春之爱,并产生了性的结合。然这一结合既不俗也不是西方式的“放”,汤显祖用了一种特有的比较精神的表现手法:让男女主人公相约在梦里,用“花神舞
-
《振动与冲击》第四任编辑委员会
-
作者:暂无 来源:振动与冲击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委员 李玉龙 王建华 亚声 杨炳 海昌 编委
-
描述:效忠 施乃平 胡 敬 赵 威 姚起杭 顾 明 洪钟瑜 徐立义 奚德昌 高金吉 郭营川 郭 欣 崔建忠 黄迪南 屠良尧 傅志方 韩祖舜特约编委 刘少瑜 张志成《振动与冲击》第四任编辑委员会
-
《振动与冲击》第五任编辑委员会
-
作者:暂无 来源:振动与冲击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编辑委员会 王建华 副主编 编委 副主任 亚声 杨炳 海昌 玉龙 吴兴
-
描述:兴世 吴 晓 沈其栋 佟德纯 应怀樵 毕勤胜 邵亚声 张 文 张令弥 张 雷 张泉南 张相庭 金咸定 周建平 周 岱 孟 光 宓为建 林宝阳 欧进萍 郑万泔 郑效忠 胡 敬 赵 威 姚起杭 骆 剑 顾 明 洪钟瑜
-
中国传统戏曲在西方传播的视觉表现形式研究
-
作者:严翼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传统戏曲 视觉表现 中西文化 青春版《牡丹亭》
-
描述:分阶段讨论了不同时期展现出的表现形式,并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重点分析了新时期的中国戏曲在传播过程中的一些创新和矛盾。 研究中国传统戏曲在西方的传播,摸索多元化的视觉图形表现形式,打破中国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