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创造小熊的生动放怀的空间:黄松中国画欣赏
作者:许情  来源:上海艺术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画  欣赏  抽象画  写生  笔墨  艺术  黄松 
描述:黄松入选第五届上海美术大展的国画作品不是那种肩负沉重的理性山水,也不是以自然写生的花卉,更不是那种玩笔墨的抽象画。轻轻的落下,黄松的艺术直往心境中去,营造了一片阳
立足当代适应观众——谈《扈三娘与王英》对当代京剧创作的启示
作者:江俊绪  来源:上海艺术家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立足当代适应观众——谈《扈三娘与王英》对当代京剧创作的启示
牡丹虽好,还须绿叶扶持——上海昆剧团新版《牡丹亭》演出本
作者:彭本乐  来源:上海艺术家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上海昆剧团  故事情节  戏剧冲突  人物性格  新版  戏曲舞台  观众  柳梦梅  长江流域 
描述:四十多年来,在上海戏曲舞台上至少演出过四种“全本”昆剧《牡丹亭》。1999年10月,上海昆剧团所演的新版《牡丹亭》的演出本,和以往的版本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新版以较大的篇幅和浓重的笔墨来描写以杜宝为中心的那条副线。这就使剧情更为丰富,戏剧冲突明显增强,尤其是
从关汉卿到李笠翁
作者:蔡平 俞慎  来源:上海艺术家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笠翁  关汉卿  王实甫  宾白  汤显祖  曲话  词曲  典型意义  剧情  观众 
描述:从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到李笠翁,这几位戏剧大师的共性大约有这样几方面: 一、他们的剧作都具有历史的典型意义——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当时当地的绝响,是一出悲剧式的血泪控诉。在第三折那听了令人心碎的惊天动地的控诉,谁不振聋发聩?“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叫天!”
批评应是理解与发现
作者:安葵  来源:上海艺术家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观众  批评家  剧作家  作品  青年学者  李氏  古典名著  戏剧批评  形象感受  剧目 
描述:欢迎,有的获得很高的奖项,但却受到研究这些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