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74)
报纸(59)
学位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21)
地方文献 (110)
宗教集要 (2)
地方风物 (2)
按年份分组
2013(12)
2012(19)
2010(19)
2008(7)
2007(9)
2006(10)
1999(7)
1991(5)
1987(7)
按来源分组
上海戏剧(16)
艺海(4)
戏文(3)
大江周刊(焦点)(3)
其它(3)
戏剧之家(3)
党建文汇(下半月)(1)
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1)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1)
国外花岗岩类地质与矿产(1)
七名观众一场戏
作者:偶文  来源:戏文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观众  《三国演义》  《牡丹亭》  50年代初  小剧场  昆曲  剧团  知名前辈  苏昆  初中生 
描述:七名观众一场戏
初次拼接的华人戏剧风景:’96京华品剧录
作者:吴戈  来源:民族艺术研究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表演  学术研讨会  中国大陆  《牡丹亭》  华人  观众  艺术家  中华文化  女兵  承传与发展 
描述:,可调迅速而广泛.但戏剧文化,尤其是话剧文化的交流,却十分缓慢而有限.一些有识之士对这种情形的焦灼,便化作了一种奔走呼号与切实努力,更催生了“’96中国戏剧交流暨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的扉页上开宗明义地写过:“近十年
韩世昌老师教我练习和运用眼神(下)
作者:林萍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面部肌肉  观众  师教  人物性格  面部表情  小姐  《牡丹亭》  《游园惊梦》  右手  人物形象 
描述:韩世昌老师教我练习和运用眼神(下)林萍林萍演出《游园惊梦》(二)费贞娥——用仇恨和巧装欢笑的眼神。《刺虎》是《铁冠图》里的一折,写宫人费贞娥假扮公主,替君父报仇的故事。韩老师抓住人物这一性格特征,表演上采用极力夸张的方法。其中变脸的表演可称是一绝,同...
建立戏曲与电视的美满姻缘
作者:陈岗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电视剧  中国电视  《牡丹亭》  姻缘  舞台表演  观众  演员表演  梁山伯与祝英台  中近景  审美意识 
描述:建立戏曲与电视的美满姻缘陈岗今年夏秋相交的时节,在美丽的风筝之城———潍坊举行了第十五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戏曲电视剧(巨力杯)奖评奖活动。笔者作为评委之一,参与了评选活动的全过程。在从初评到定评的二十多天里,评委们之间最常谈起的一个名词就是“联姻”...
兰花丛中一枝梅
作者:周鼎  来源:戏文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昆曲艺术  台湾  女大学生  “传”字辈  中国戏剧  中国古典诗词  观众  基金会  传统文化 
描述:兰花丛中一枝梅
无声的呐喊——蒋兆和与他的《流民图》
作者:刘小清  来源:炎黄春秋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现实主义  伦勃朗  知识分子  苏联美术  历史画卷  王安石变法  画家  真实性  观众  日本军国主义 
描述:无声的呐喊——蒋兆和与他的《流民图》
从关汉卿到李笠翁
作者:蔡平 俞慎  来源:上海艺术家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笠翁  关汉卿  王实甫  宾白  汤显祖  曲话  词曲  典型意义  剧情  观众 
描述:从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到李笠翁,这几位戏剧大师的共性大约有这样几方面: 一、他们的剧作都具有历史的典型意义——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当时当地的绝响,是一出悲剧式的血泪控诉。在第三折那听了令人心碎的惊天动地的控诉,谁不振聋发聩?“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