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555)
报纸(140)
学位论文(25)
图书(18)
会议论文(1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603)
地方文献 (130)
才乡教育 (10)
宗教集要 (3)
地方风物 (2)
非遗保护 (1)
文化溯源 (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3(34)
2012(49)
2010(43)
2008(37)
2007(34)
2006(33)
1999(22)
1997(21)
1996(16)
1987(12)
按来源分组
其它(36)
上海戏剧(17)
艺术百家(5)
艺海(4)
戏文(3)
大江周刊(焦点)(2)
社会科学论坛(2)
党建文汇(下半月)(1)
桂海春秋(1)
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1)
试论李渔的观众理论
作者:潘丹芬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观众  一度创作  二度创作  三度创作  牡丹亭 
描述:理、观众的作用等方面。李渔谈观众论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创作论,所以观众论与创作论紧密结合,在一度创作、二度创作、三度创作阶段都有不同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李渔观众论在思维方式、理论形态上表现出独特
连演百余场观众20万-青春版《牡丹亭》今晚亮相科文中心
作者:暂无 来源:姑苏晚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记者 李婷)今晚,作为第十届中国戏剧节的特邀剧目,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将在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登台亮相,这是本届戏剧节唯一的一台昆剧剧目。从2004年5月在苏州大学举行大陆首演以来,这是该剧的第129场演出,也是在苏州举行的第三场演出。据统计,到目前为止,观看青春版《牡丹亭》的
明代三礼概述
作者:张学智  来源:中国哲学史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代    《仪礼》  著作  三礼  周礼  礼记 
描述:明代礼类著作较易、诗、书类著作为少,其中关于《仪礼》的著作尤少。三礼之属,《四库》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记分述,重点在前三类。本文就前三类中较为重要者概述如下。
宋高宗与《春秋》
作者:张尚英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春秋》  宋高宗  《中州学刊》  《春秋传》  典型事例  文章主旨  王安石  胡安国 
描述:宋高宗与《春秋》
张载礼论纲
作者:林乐昌  来源:哲学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载  《乐器》  《正蒙》  发展史  司马光  王安石  祭礼 
描述:》、《祭祀》、《丧纪》等篇。史称,张载之学“尊礼贵德”(脱脱等,第12724页),“以礼立教”(《二程集》,第1195页),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礼体系。从整体看,张载的礼是由两套系统构成的:一套
跟叶先生唐诗
作者:史晓风  来源:民主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唐诗  自言自语  荔枝  叶圣陶  成一 
描述:1957年,我陪叶圣陶先生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一天早晨出来散步,看到遍地繁花满枝的荔枝树,我说,"看来今年荔枝是个大年,收成一定不错"。叶先生"嗯"了一
炒股莫韦小宝
作者:孔庆东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二  凯恩斯  菊花  美国股市  经济学家  西风  总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  园林 
描述:苏小妹她大哥,一次去拜访国务院总理王安石。等待接见的功夫,苏老大看到书案上写着半首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世界上凡是当大哥的,有时候都免不了爱逞个能惹个祸啥的。这位苏老大,也是一时兴起,就提笔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他这是讽刺王安石,难道连菊花耐
皇家粮仓+昆曲《牡丹亭》
作者:杨倩  来源:中国文化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牡丹亭  昆曲艺术  粮仓  林兆华  原生态  厅堂  观众  家班  戏剧  演员 
描述:2007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一篇题为《昆曲应该在北京长期驻演》的政协委员提案,提出昆曲在“解决了生存和温饱”之后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引发了业内外的关注和讨论。提案从地域、观众、南昆北演等方面
青春版《牡丹亭》中杜丽娘的饰演者沈丰英的另类形象
作者:冷桂军 姜华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牡丹亭  形象塑造  观众  音乐性  演员  类形象  黄梅戏  动作  主演 
描述:看过沈丰英主演的青春版《牡丹亭》的观众,都会被她所塑造的柔情似水的杜丽娘所感动。幽雅的气质,恬静的神情,优美的仪态,如梦
关于《牡丹亭》的青春问题
作者:白先勇 李文儒  来源:紫禁城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昆曲艺术  演出  传统艺术  观众  白先勇  文化现象  演员  非物质遗产  梅兰芳 
描述:演出结束后,您上台向全体致辞,我感觉您那时是非常欣慰,非常兴奋的。您说《牡丹亭》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