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904)
学位论文
(522)
图书
(118)
会议论文
(53)
报纸
(3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328)
地方风物
(118)
地方文献
(114)
非遗保护
(33)
才乡教育
(17)
文化溯源
(11)
宗教集要
(1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3
(103)
2009
(105)
2008
(94)
2005
(72)
2002
(46)
2001
(37)
2000
(29)
1999
(37)
1995
(22)
1994
(27)
按来源分组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
中国典籍与文化
(5)
文献
(4)
古典文学知识
(4)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中华读书报
(1)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相关搜索词
王英志
中国古典诗歌
吴嵩梁
全集
书札
古籍整理出版
图书评论
《性灵派研究》
古籍整理研究
传记文学
研究
临川
礼记
音乐史
饮食
陆九渊
佛教观
创作主体
不良情绪
诗歌
变法
回顾
"临川四梦"
哲学思想
成矿规律
《吴吴山三妇合评本牡丹亭》
表现
吴曾祺
《周礼正义》
首页
>
根据【检索词:袁枚研究】搜索到相关结果
37
条
性灵派整体
研究
的开山之作--评王英志新著《性灵派
研究
》
作者:
钟明奇
来源: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性灵派
研究
袁枚
开山之作
描述:
《性灵派
研究
》是对以
袁枚
为代表的性灵派进行整体
研究
的开山之作。它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有关性灵派的所有重要问题,详尽分析了性灵派主要成员的思想、个性和创作得失。材料充实,结体严密,见解深刻,是中国
评王英志《性灵派
研究
》
作者:
程相占
来源:
文学评论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性灵派
研究
》
王英志
性灵说
袁枚
美学思想
艺术表现
精神实质
公安三袁
中国新文学
创作主体
描述:
评王英志《性灵派
研究
》
性灵派
研究
的开山之作:王英志《性灵派
研究
》评述
作者:
胡传淮
来源:
中国韵文学刊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性灵派
研究
》
王英志
开山之作
离异家庭子女
张问陶
不良情绪
心理防卫
袁枚
性灵诗
文学史
描述:
。但是,目前海内外对性灵派的整体
研究
还是一块空白。最近,著...
陆九渊知军著作
研究
作者:
王心田
来源:
武汉大学出版社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陆九渊
1139
1193年
研究
描述:
陆九渊知军著作
研究
开拓探索,填补空白:读王英志《性灵派
研究
》
作者:
裴世俊
来源:
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性灵派
研究
》
王英志
填补空白
袁枚
清代诗歌
性灵说
资本主义萌芽
女弟子
《红楼梦》
半殖民地半封建
描述:
开拓探索,填补空白:读王英志《性灵派
研究
》
石田梅岩与陆象山思想比较
研究
作者:
韩立红
来源:
天津人民出版社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陆九渊
哲学思想
研究
石田梅岩
哲学思想
研究
描述:
石田梅岩与陆象山思想比较
研究
西方音乐的观念——西方音乐历史发展中的二元冲突
研究
作者:
姚亚平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音乐史
研究
西方国家
描述:
西方音乐的观念——西方音乐历史发展中的二元冲突
研究
20世纪中国音乐思考
作者:
冯光钰
来源:
中国文联出版社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音乐史
研究
中国
20世纪
音乐史
描述:
20世纪中国音乐思考
六艺
研究
作者:
刘奉光
来源:
青海师专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
《尚书》
《周礼
《史记·殷本纪》
《九章算术》
《礼记·乐记》
运筹学
《易》
靡靡之乐
《说文解字·序》
描述:
六艺首见于《周礼·地官·大司徒》:大司徒之职……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智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以六艺为教学科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六艺又是...
王安石心理学思想
研究
作者:
白振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北宋
心理学思想
描述:
全文共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在心理学思想的基础部分,王安石的形神观、心物观和发展观主要是受了荀子的影响,对孔子、董仲舒等人的观点持批判态度.他的人性论基本内容包括,性不可以善恶言,情接于物而后动,情动而后善恶形,他的这一心理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关于人性论论述中,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