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33)
报纸
(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5)
地方文献
(10)
按年份分组
2012
(1)
2008
(3)
2007
(3)
2002
(1)
1999
(5)
1998
(1)
1996
(2)
1995
(5)
1983
(1)
1980
(2)
按来源分组
蒲松龄研究
(8)
吉林建材
(1)
中学生百科
(1)
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
(1)
语文学刊
(1)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文学报
(1)
北京晚报
(1)
上海戏剧
(1)
船山学刊
(1)
相关搜索词
儒家伦理
创作方法
孙子楚
小说月报
抄本
善有善报
人物形象
市人小说
冯梦龙
态度
山茶花
天然大理石
狐狸精
爱情作品
科举考试制度
现实生活
汤显祖
沈既济
简称
变革时期
女鬼形象
唐传奇
妇女观念
主食
基本篇目
周亮工
字谜
大戟
大名士
首页
>
根据【检索词:蒲松龄】搜索到相关结果
35
条
蒲松龄
的人性观:在会家伦理和自然人性之间
作者:
周秋良
来源:
船山学刊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儒家伦理
自然人性
蒲松龄
人性观
《聊斋》
人性假设
《牡丹亭》
《西厢记》
《红楼梦》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描述:
在《聊斋》中,蒲氏是徘徊在儒家伦理和自然人性之间。他既赞美纯污的自然人性,但又以为人性有恶,好用儒家伦理对人性进行规约和框定。他觉得,在儒家伦理和自然人性间走中庸之道,呆能是人性美的一种最高境界。
为
蒲松龄
造像——浅谈《寒灯夜话》的风格和立意
作者:
蒋星煜
来源:
上海戏剧
年份:
198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蒲松龄
创作方法
聊斋志异
作品
汤显祖
艺术形象
民间故事
戏剧
关汉卿
小说家
描述:
有的并摄制成了电影。这些戏,都是取材当时一般的民间故事或传说。另外还
个体生命的勃兴与超越——由《聊斋》看
蒲松龄
的个体生命意识
作者:
张莉莉
来源:
蒲松龄研究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蒲松龄
个体生命
《聊斋》
知己之情
鲁公女
生命活力
孙子楚
《文心雕龙·知音》
主体价值
汤显祖
描述:
个体生命的勃兴与超越——由《聊斋》看
蒲松龄
的个体生命意识
蒲松龄
应是回族人
作者:
白崇人
来源:
北京晚报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蒲松龄
应是回族人
第三届
蒲松龄
短篇小说奖颁奖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本报淄博讯11月29日,第三届
蒲松龄
短篇小说奖(山川杯)颁奖典礼在淄博市淄川区举行,韩少功的《怒目金刚》、迟子建的《解冻》、毕飞宇的《一九七五年的春节》、艾玛的《浮生记》、李浩的《爷爷的“债务
说文学作品中的“鬼”——兼评陈树荣的《鬼姐》
作者:
连枝
詹世烺
来源: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古代文学
艺术成就
唐人传奇
蒲松龄
文学作品
清代小说
牡丹亭
小说月报
主要原因
描述:
在此书作者
蒲松龄
笔下,写了不少成功的孤鬼形象,那种“刻镂物情,曲尽世态”,“各出其情,状无所隐”(蒲立德《聊斋志异序》)的艺术成就,是此书具有历时不衰的引人魅力、久为人们所喜爱的主要原因。这些事实
王士祯评点《聊斋志异》条目补证
作者:
王清平
来源:
蒲松龄研究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聊斋志异》
王士祯
蒲松龄
袁世硕
抄本
批语
王渔洋
小猎犬
《牡丹亭》
手稿
描述:
上分条写下”,
蒲松龄
为了尊重王氏,“再亲笔把它分别抄录在原稿上面,每则都冠以‘阮亭曰’一语,成为原稿的组成部分之一”(《
蒲松龄
事迹著述新考》)。1998年《
蒲松龄
研究》第一期发表了署名万隆的文章
《聊斋》“情”字二题
作者:
谢倩
来源:
蒲松龄研究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聊斋》
公孙九娘
“情”
蒲松龄
主人翁
花姑
《牡丹亭》
爱情
美狄亚
善有善报
描述:
《聊斋》“情”字二题谢倩一、不近情处见深情——读《聊斋》的《公孙九娘》与《细侯》
蒲松龄
说自己写作《聊斋》是“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孤愤”似乎是当时进步作家的创作共识。清末二知道人就说:“
蒲松龄
王渔洋《聊斋志异》评批述评
作者:
周锡山
来源:
蒲松龄研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聊斋志异》
蒲松龄
王渔洋
《池北偶谈》
《聊斋》
艺术成就
述评
人物形象
《牡丹亭》
《口技》
描述:
王渔洋《聊斋志异》评批 述评周锡山
蒲松龄
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代伟著,王渔洋是这部伟大作品的第一位评论家。“第一位”乃有三层意义:一、在时间上,渔洋是最早给以具体评论的文学家;二
论《聊斋志异》创作题材的三个源头
作者:
朱振武
来源:
蒲松龄研究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蒲松龄
《聊斋》
《聊斋志异》
“三言”
市人小说
文言小说
“二拍”
创作题材
《牡丹亭》
民间故事
描述:
,人们作过很多研究,下面一种观点似乎最值得注意:《聊斋》创作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作者“熔雅文学与俗文学于一炉”,
蒲松龄
的小说不仅继承和发扬了“文人小说”创作的一些传统,更重要的是从“市人小说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