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西林壁
-
作者:苏轼 来源:新语文学习(小学中年级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庐山 片面性 形象 起伏 王安石变法 哲理诗 为人处事 写出 苏轼 陌生人
-
描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晏几道与苏轼的梦词比较
-
作者:陈术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几道 苏轼 梦词 小山词 中国古代文学 梦境 人生 精神家园 造梦 虚与实
-
描述: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频频出现的意象。词人爱写梦,其中苏轼和晏几道写梦尤其多。260首小山词和三百多首苏词中,出现梦字的分别多达五十多首和近七十首。这二人为什么都这么爱写梦,他们的梦词又有
-
苏轼
-
作者:暂无 来源:获奖作文选萃(中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不同意见 王安石 司马光 制科 入仕
-
描述:苏轼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
-
水调歌头
-
作者:苏轼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初三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水调歌头 思念之情 王安石 政治 时值
-
描述:这首词作于1076年,当时作者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密州。此时的苏轼四十一岁,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和政治上的失意两相交织,于是便有了这首词。
-
王安石与苏轼的庄子观
-
作者:韩焕忠 来源:佛学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苏轼 庄子 参禅
-
描述:之助的新观点,他认为,《庄子》中那些看似诋訾孔子的言论,实际上都是正话反说,《庄子》中(盗跖)、(渔父)、〈让王)、〈说剑)等,实际上都是后人掺入的谰言。笔者认为,王安石与苏轼在学佛参禅中接受了佛教
-
文学与人生:创作的个体经验
-
作者:从维熙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从维熙 文学创作 中国知识分子 作品 作家 人生 郭沫若 刘绍棠 北京市 二十年
-
描述:、人生的命运和文学的关系,对我们理解文学,是非常重要的。
-
苏轼与王安石军事思想比较研究
-
作者:何晓苇 邹晓玲 来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王安石 兵农合一 保甲法 弓箭社
-
描述:。王安石深谋远虑,强力推行保甲法,以期达到维护地方治安,通过建立民间军事组织消除募兵之弊的目的;苏轼则从地方实际出发,热情提倡民间自发的弓箭社,彰显出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军事思想和办法举措上,苏轼
-
从三首词作看王安石的沉浮人生
-
作者:王芳 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人生 词作 沉浮 金陵怀古 艺术价值 社会现状 刘熙载
-
描述:这三首词不仅艺术价值高,且真切地反映了北宋当时的社会现状,更鲜明地展示出王安石不同时期的人生抱负与命运。
-
苏东坡的数字人生
-
作者:刘雪荣 来源:博览群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黄州 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 中国文化史 苏轼 密州 太皇太后 数字人生 徐州
-
描述:三组数字我们可以借用三组数字来概括苏东坡的一生。第一组数字:8341。苏东坡从政的主要经历:"8"是"八州太守"。苏东坡先后当过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
-
浅析苏轼乐观的人生态度
-
作者:韩雪 来源:北方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生态度 苏轼 寄情山水 乌台诗案 王安石 司马光 实际效果 不同意见 中进士 用世
-
描述:在心上,依旧热爱生活。 一、寄情山水,力求超越 在经历了九死一生之后,苏轼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了黄州,坎坷的经历,艰难的处境,让他在“幽人独往来”的日子里,感到苦闷和矛盾。但当这种消极避世的念头在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