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版《牡丹亭》盛演后昆曲在苏州的现状调查
-
作者:金约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昆曲 昆曲 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调查 调查 现状 现状 苏州 苏州 2001年 2001年
-
描述:自2001年5月侣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始,昆曲受到各级有识之士的重视。而自2004—2005年“青春版《牡丹亭》现象”出现,昆曲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
自话自说
-
作者:彭先诚 来源:中国画画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宾虹 王安石 木芙蓉 虚灵 高古 用笔 花瓣 玉兰花 境界 笔法
-
描述:空,空不异色",这是诗境,亦是画境。"墨沈留川影,笔花传石神"(唐志契《绘事微言》)。笔不滞于物,留有余地,才能笔笔虚灵,又笔笔写实,才能为物传神,抒写胸中浩荡之思、奇逸之趣。
-
十九世纪中叶苏州之“大小户”问题
-
作者:赵思渊 来源:史林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道光朝 柯悟迟 金应麟 地方财政 漕粮
-
描述:推高了业户的总税收负担,其后业户中拥有政治资源与较强经济能力的群体以"买荒"的方式规避税收附加费。在"大小户"结构之下的地方社会中,大户收益的不断扩大得益于州县官愿意让渡自己的经济收益,如果大户与州县官不能维持一种利益均衡,社会矛盾就可能以激烈的方式爆发。对"大小户"问题的分析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天平天国战争前后江南地域的社会矛盾。
-
“苏州昆曲现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作者:潘福能 来源:江南论坛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 昆曲 苏州市 借鉴意义 牡丹亭 保护条例 白先勇 新世纪 基本情况
-
描述:新世纪以来的十年,苏州昆曲摆脱困境得到发展,一批新版的昆曲经典蜚声海内外,创造了"苏州昆曲现象"。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今后苏州乃至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一、苏州非物质
-
春光明媚话防病
-
作者:徐成文 来源:北京农业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诗 相关疾病 气候特点 春风 春日 长时间 春季 信使 中毒 花粉
-
描述:王安石诗云:"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这就是说,春天,既是绿的信使,给人以明媚与欢畅;又暗示人们必须根据春天的气候特点,加强对相关疾病的"防务",才能安全愉快地
-
情牵梨园梦半生:对话昆曲艺术大师汪世瑜
-
作者:王明青 汪世瑜 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主持人 牡丹亭 白先勇 老师 传习所 发祥地 苏州 柳梦梅 林兆华
-
描述:始了他的昆曲推广之路。
-
一宵温存卖油郎 感动柔情花魁女:演昆剧《受吐》之秦钟有感
-
作者:陆雪刚 来源:剧影月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剧 牡丹亭 柳梦梅 老师 角色 苏州 爱情 风流 行当 剧情
-
描述:气的才子,而秦钟这个
-
神曲
-
作者:杨守松 来源:中国作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牡丹亭 演出 卫生服务站 苏州 神曲 中国文化 昆剧 传习所 江苏省
-
描述:2008年10月第
-
百戏之祖(一):从昆山起源的昆曲
-
作者:陈益 来源:群文天地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东方文化 昆曲 昆山腔 魏良辅 汤显祖 百戏 昆剧 演出 苏州 牡丹亭
-
描述:过程。人类幼年期的娱乐,与我们童稚时代的玩耍嬉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到了以舒解筋骨、平衡心理、陶情冶性为目的,乃至需要从中获得思想教益时,人们的娱乐才进入了自觉的层面。 在悠远绵长的中国文化史中,“百戏”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的。最早提到百戏的,是《后汉书·安帝传》:“乙酉,罢鱼龙曼延百戏。”这里的百戏,指的是“各种各样的戏”、“百戏”来自民间,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杂技表演,又称“散乐”。它是从秦汉时期逐渐兴起的,到了汉唐时期,随着西域的胡乐杂技传入中国,民间百戏有机会吸收外来文化,使表演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技巧也不断提高。 我们从汉代的绘画雕塑遗存中,可以看到宫廷宴乐百戏演出的浩大场面,想象当时热烈的情绪氛围和强烈的感官刺激。当时,宴乐百戏已经成为人们文化娱乐生活中最普遍最流行的一种方式。
-
古人改笔笑录
-
作者:曾昭安 来源:时代青年(上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黄庭坚 客观事物 苏州 流传 秀才 作文 唐代诗人 修改 杏花村
-
描述:,一鸟不鸣山更幽”。王安石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把诗句改得韵味全无,无怪乎黄庭坚讥笑他是“点金成铁”。 相传,古时苏州有个秀才,善诗工文。一天晚上,皓月当空,秀才触景生情,即兴作了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