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51)
报纸(118)
图书(13)
学位论文(11)
会议论文(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55)
地方文献 (115)
非遗保护 (13)
才乡教育 (7)
红色文化 (4)
地方风物 (2)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77)
2012(46)
2011(47)
2010(49)
2009(28)
2008(34)
2006(17)
1988(13)
1984(7)
1980(5)
按来源分组
名作欣赏(6)
戏剧之家(上半月)(3)
社会科学辑刊(1)
今日中国:中文版(1)
上海艺术家(1)
中外食品工业(1)
上海教育(1)
现代特殊教育(1)
理论导报(1)
价格月刊(1)
临川一中:开创新纪元 创造新辉煌
作者:暂无 来源:价格月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课程改革  临川  人民满意  教育理念  教育模式  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  创造  学校  诗情 
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临川一中是盛开在抚州这块神奇土地上的教育奇葩。近几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办人民满意教育,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合理的教育模式,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狠抓素质教育,创造
共攀桃李出精神:《紫箫记》述评
作者:黄仕忠 陈旭耀  来源:闽江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紫箫记》  汤显祖  思想  艺术 
描述: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传奇处女作《紫箫记》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虽然该剧还不是一部成熟之作,但其思想与艺术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从中已经可以看出剧作家的才华。因此,要全面认识并评价汤显祖剧作的成就,还必须
《牡丹亭》出评(上)
作者:邹自振 董瑞兰  来源:闽江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思想  思想  艺术  艺术  评析  评析 
描述:",欲通过微观的评析审视全剧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以表达我们对汤显祖和《牡丹亭》的理解与评价。
《牡丹亭》出评(下)
作者:邹自振 董瑞兰  来源:闽江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思想  思想  艺术  艺术  评析  评析 
描述:",欲通过微观的评析审视全剧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以表达我们对汤显祖和《牡丹亭》的理解与评价。
担当时代重任创造青春业绩
作者:暂无 来源:云南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昨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云南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昆明举行。会前,秦光荣、李纪恒、仇和、罗正富等领导亲切会见出席会议的代表。[本报记者黄喆春摄] 本报讯(记者雍明虹蒋敏)昨日,共青团云南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昆明开幕。会议提出,全省广大团员青年要勇敢地担当起时代重任,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宏大的
于赓虞集外诗文辑录
作者:王贺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  于赓虞  自我教育  人生  艺术  文学家  柏拉图  中庸之道  中国社会  大学教育 
描述:迎日出①屹立河畔读熟了东方自然的景色——怒云下的石山餍足的微笑在那一道血色的霞彩。
风容
作者:陈元武  来源:作品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贵妃醉酒  牡丹亭  梅兰芳  汤显祖  杜丽娘  昆曲  舞台动作  演员  音韵  艺术 
描述:,但他还是演出了衔杯、卧鱼、醉步和扇舞这四个高难度的舞台动作。尤以醉步和扇舞最为优雅飘逸,举手投足之间,那种大气的美已经让舞台冉冉升起
文艺杂谈两则
作者:刘赋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京剧院  湖北省  舞台  明代戏剧  汤显祖  艺术  关汉卿  四大名旦  演出  王实甫 
描述:傲、谭派艺术的创始人谭鑫培先生铜像目光深邃,矜持地打量着每一个走进剧场的人。观众中,或有超级戏迷粉丝,见了谭老爷子铜像,神情肃穆,恭敬站定,深鞠三躬。
若是美的,新创意有何不可?
作者:张恩慧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创意  演出剧目  戏曲观众  昆曲  杜丽娘  跨界  尝试  艺术  柳梦梅 
描述:2011年,史依弘贴出程派名剧《锁麟囊》,让许多戏曲观众吃惊非小。演出之后,无论业内反响、观众评价、票房收入都取得成功,又让很多原本不看好《锁》剧者跌破眼镜。这都证明首次"跨界"演出并非是史依弘"苦苦寻烦恼"。2012年,大胆的史依弘再次尝
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家长眼中的小记者活动姜洪雨
作者:暂无 来源:滕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矿山的孩子,生活的天地不大,同样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般的生活。小记者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走进了农村这一片广阔的天地,走进了大地母亲的怀抱,亲自体验了农民的辛苦劳作。 第一次闻到了泥土的芳香,第一次拿起了铲子,去品尝劳动的喜悦。孩子们颇为兴奋,就连晚上睡觉都说着和挖土豆有关的梦话。这一次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