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奇赣鄱 铸就经典
-
作者:郭晶 来源:江西画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激光 观众席 舞台效果 洪水 歌舞 牡丹亭 舞台表演 历史 声效 江西
-
描述:这是一次豪华的文化盛宴,这是一次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当一道道闪电划过天空,缓缓而出的是一个雄伟的巨人,他,高举利斧,用力劈下,轰……一对娇媚的"人儿"从石中蹦出,那是"章"与"贡"啊,"他们"合流而成"赣",那雄伟的巨人就是传说中的"赣巨人"。他,为我们拉开
-
古代曲论中的导演论
-
作者:俞为民 来源:戏剧、戏曲研究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曲论 冯梦龙 李渔 《牡丹亭》 舞台效果 导演工作 演员 舞台演出 《闲情偶寄》 旧剧
-
描述:古代曲论中的导演论俞为民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家创作出了文学剧本,还必须通过演员的表演,才能将文字转化为具体感人的舞台形像,去感动观众,从而产生一定的社会效果。而导演是把文学剧本转化为舞台形像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促使文学剧本向舞台形象转化的一种必...
-
略论李渔对汤曲的讥弹
-
作者:沈义芙 来源:江西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渔 戏曲语言 杜丽娘 戏曲理论 汤显祖 观众 寻梦 情节发展 艺术创造 舞台效果
-
描述: 李渔在戏曲理论上的成就是大家公认的,在戏曲语言方面也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当时曲家偏重词藻,好用典故,戏曲语言,晦涩艰深,多是供士大夫吟玩品味;而李渔主张“贵显浅”、晓畅易懂大众化,这对戏曲的发展,无疑起了补偏救弊的积极作用。可是他在阐述
-
试论《琵琶记》的用韵
-
作者:周致一 来源:北方论丛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琵琶记》 《中原音韵》 汤显祖 徐复祚 魏良辅 青年干部 南曲 《南词叙录》 人民群众 舞台效果
-
描述:试论《琵琶记》的用韵周致一曲分南北,声韵不同。北曲没有入声,平分阴阳。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夫声分平仄者,谓无入声,以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也。作平最宜紧切,施之句中,不可不谨,派入三声者,广其韵耳。有才者本韵自足矣。字别阴阳者,阴阳字平声有之...
-
昆剧青春版《牡丹亭》中春香的魅力
-
作者:曹南山 来源:大舞台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杜丽娘 牡丹亭 牡丹亭 昆剧 昆剧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观众 观众 后花园 后花园 大家闺秀 大家闺秀 角色 角色 舞台效果 舞台效果 诗经 诗经
-
描述:大型全本昆剧大戏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起已经成功上演200场。回首多次观看此剧的经历,我对剧中春香的角色一直难以忘怀。每逢大幕拉启,最早展现出人物之美、情节之美的人物形象便是春香,她也是在剧场中最早获得观众好评的戏中角色。春香形象的成功塑造是青春版《牡丹亭》
-
导演青春版《牡丹亭》的心得
-
作者:汪世瑜 来源:文化艺术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杜丽娘 柳梦梅 柳梦梅 牡丹亭 牡丹亭 现代观众 现代观众 汤显祖 汤显祖 寻梦 寻梦 传统与现代 传统与现代 演员 演员 舞台效果 舞台效果 白先勇 白先勇
-
描述:在详细阐述我导演青春版《牡丹亭》这个戏之前,我先从宗旨、构思与布局几方面,总结一下我的导演理念。宗旨:重造一个昆曲的舞台新形象,以青春主打(故事、演员、观众),追求现代美(表演、舞台、音乐)与古典美的结合,在适当运用现代舞台表现手段的同时,保持昆曲传承的正宗、正派、正统。
-
论青春版《牡丹亭》之于戏曲现代化的启示意义
-
作者:刘涛 来源:中华艺术论丛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戏曲现代化 戏曲现代化 启示意义 启示意义 艺术精神 艺术精神 戏曲舞台 戏曲舞台 汤显祖 汤显祖 戏曲艺术 戏曲艺术 舞台效果 舞台效果 杜丽娘 杜丽娘 文学性 文学性
-
描述:近现代以来,伴随整个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戏曲艺术在其现代化进程中一直存有两种误区:其一是疏离文学、突出表演技艺,使得戏曲成为内容空洞的程式展示;其二是在舞台上以现代科技手段展示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