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
按年份分组
2012
(1)
1992
(1)
1982
(1)
按来源分组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文史哲
(1)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
相关搜索词
主体
和会朱陆
《大学》
首页
>
根据【检索词:致知】搜索到相关结果
3
条
论王学的思想方法
作者:
张家成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阳明
朱熹理学
思想方法
致良知
思想影响
主体
理学家
致知
涵义
陆九渊
描述:
。本文通过对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分析,从
致知
功夫、知行关系及认识的发展过程三方面阐述王阳明是如何在思想方法上做“兼综朱陆”的工夫的。
元代的朱陆合流与元代的理学
作者:
唐宇元
来源:
文史哲
年份:
198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学
朱熹
理学家
陆象山
本心论
和会朱陆
致知
吴澄
北山四先生
发明本心
描述:
是元代出现的所谓朱陆之间的“兼综”、“和会”。这是理学发展到元代的一段复杂情况。本文试图对其中的曲折原委作一些论述,以说明在南宋以后理学变化的趋向,以及这一趋向的实质是什么?它与后来明代王学的出现又有什么关系?
从《大学》“格物”、“
致知
”的阐释看泰州学派的演进:以王艮
作者:
姚文永
来源: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学》
泰州学派
格物致知
描述:
断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过程。泰州学派的发展尤具有代表性,从王艮的"淮南格物"之说发展到李贽的"童心"说,既是对阳明先天预设之"良知"的不断消化的过程,也是对"良知"系统不断重建的必然;把"良知"先天预设还原到后天实践的演进,既是消融和降低"良知"动态性的过程,也标志着阳明心学的终结。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