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牡丹亭》《红楼梦》“至情主题之异同
作者:刘松来 方立娟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红楼梦》  《红楼梦》  至情  至情  主题  主题  异同  异同 
描述:这是二者的共同之处。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梦之悲喜———"至情"主题不同的色彩基调;梦之阴阳虚实———"至情"主题不同的心理与哲学意蕴;梦之归路———"至情"主题不同的人生归宿。
汤显祖的至情
作者:陈美玲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至情  情感本体  以情抗理  情胜于律 
描述:汤显祖的至情论具有丰富且崭新的理论内涵,他将情感推举到本体的地位,认为是万事万物的驱动力,用情对抗现实中的理法,主张情胜于律的戏剧观,不论是作家的创作还是演员的表演都需要情的参与,对情的极力提倡在晚
汤显祖“至情观”辨析
作者:唐卫萍  来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牡丹亭》  《牡丹亭》  至情  至情     
描述:汤显祖的"至情观"在其戏剧作品尤其是《牡丹亭》中展露无遗,然而"情"在汤显祖这里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情"的承认和赞美,二是"理"对"情"的引导和收束。前者是论"情"的起点,后者则是"情
浅谈《长生殿》对《牡丹亭》的“至情”突破
作者:孙银霞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至情  至情  突破  突破  《长生殿》  《长生殿》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从感情的基础到感情的温度直至感人的程度都以更加深刻的意义诠释了"至情"的含义。倘若说《牡丹亭》为"至情"提供了一个高度,那么《长生殿》定是在它的高度上自然生发了自己感人的"温度"。
浅析杜丽娘与汤显祖的“至情”观
作者:石磊  来源:西江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至情  人性  追求 
描述:因而这一形象也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牡丹亭》“至情主题的文化意义
作者:尧鑫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至情主题  至情主题  文化意义  文化意义 
描述:本文立足于戏曲《牡丹亭》的文本,力图阐释在其"至情"主题的表层之下所隐藏着的有关社会、人生以及哲学等方面的深刻内涵,以说明戏曲《牡丹亭》之所以能久传不衰的深层原因,阐明汤显祖所表达的"至情"主题
浅析汤显祖“至情说”对白先勇小说创作的影响
作者:柳眉  来源:西江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先勇  至情  汤显祖 
描述:“人性”一直是白先勇关注的焦点,以“情”贯穿始终,而“至情”是其表现人性、追求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他受汤显祖《牡丹亭》中的“至情说”的影响,在小说创作上刻画出了男女主人公生死间的“至情”,以情反理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论《牡丹亭》的至情表现
作者:章颖  来源: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至情  至情  梦中情  梦中情  人鬼情  人鬼情  人间情  人间情 
描述:情感。而只有认识了自我主体和生存的环境,且能为了理想而不畏生死的考验,方能营造出"有情"世界。
应是绿肥红瘦:谈《归去来兮辞》的主旨教学
作者:赵光才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主题  教学  探讨  心灵自由 
描述:文章由传统解读所采用的阶级分析法入手,立足文本,注重引导学生从"人"的角度去探索新背景之下的时代主题理解,采用诵读、联想、讨论、延伸四步法对《归去来兮辞》一文的主旨探究出了符合时代背景的新的理解
解读汤显祖的“至情观”
作者:易新香  来源: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至情  至情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情"是汤显祖文学思想的核心,而"至情"是其追求的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贯穿于汤显祖整个艺术世界的灵魂。《牡丹亭》是汤显祖"至情观"的最好演绎,其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和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