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995)
学位论文
(113)
报纸
(39)
会议论文
(33)
图书
(1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141)
才乡教育
(25)
地方文献
(18)
宗教集要
(9)
地方风物
(1)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
(45)
2010
(64)
2008
(74)
2007
(48)
2005
(32)
2004
(40)
2002
(43)
2000
(32)
1996
(22)
1995
(25)
按来源分组
抚州师专学报
(28)
孔子研究
(4)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
河南社会科学
(2)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1)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
城市建设
(1)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1)
档案学研究
(1)
相关搜索词
商业文档
农业生产
农业管理
李觏
《周礼》
周礼
备荒
王安石
农田水利
基督徒
吴与弼
化民
社会工作
历史观
外王
社会
司马光
创造性
尊德性
社会状况
王烈
图书版本
国君
代表作
周礼全
名医
孔子
历史世界
均输法
首页
>
根据【检索词:经济管理思想】搜索到相关结果
22
条
李觏的
经济管理
思想
作者:
吴可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经济管理
思想
李觏
中小工商业者
封建统治者
《周礼》
“礼”
“庆历新政
致太平
中小地主
农业生产
描述:
李觏的
经济管理
思想
谈八大山人的禅宗
思想
作者:
洪鹰
来源:
南方文物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八大山人
禅宗
思想
曹洞宗
临济宗
《心经》
题壁诗
山水画
波罗密多
汉族人民
主要社会矛盾
描述:
谈八大山人的禅宗
思想
洪鹰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惟佛之归。────苏轼一从经教的翻译与历代祖师大德的实践修禅来看,在菩提达摩到来之前,中国就有禅学流行,也有禅观之修持与实践。达摩由海上东来
陆九渊教育
思想
研究
作者:
郭齐家
顾春
来源:
江西教育出版社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陆九渊教育
思想
研究
汤显祖美学
思想
研究
作者:
周江洪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美学
思想
描述:
汤显祖美学
思想
研究
论司马光的政治法律
思想
作者:
王威宣
来源: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政治法律
思想
王安石变法
祖宗之法
保守主义
“礼”
重刑主义
以刑去刑
卿大夫
中国历史
描述:
主义
思想
也应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辩证地评价。
中国古代廉政
思想
作者:
江荣海
来源:
对外大传播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重要内容
廉政
思想
四大支柱
四维
楚辞
周礼
廉正
管子
描述:
、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可是,古人很少把“廉”
中国戏剧美学与道家
思想
作者:
姚文放
来源:
美学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美学
戏剧创作
《庄子》
汤显祖
真情至性
历史真实
艺术真实
道家
思想
知其所以然
王骥德
描述:
中国戏剧美学与道家
思想
姚文放在儒、道、佛、禅、理诸家中,对于中国戏剧美学影响最力者无疑是道家
思想
。与其他各家相比较,道家更富于审美的气质,观照天地万物更多审美的眼光,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道家
孔子
思想
的形成和来源浅谈
作者:
赵文
来源:
文史杂志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
思想
周公
礼法
思想
社会教化
天人合
教育方法
儒家学说
《周易》
儒家思想
《周礼》
描述:
体是:
1
、讲求礼法制度.现存的《周礼》一书,不一定都是周公所著,但周公对于制定周礼的贡献是无可质疑的.周公作了《尚书·立政》,表现其礼法
思想
.而孔子,其讲求礼法,或有更甚周公者.孔子曾说:“一日
王安石教育
思想
浅论
作者:
朱保书
来源:
开封大学学报(综合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教育
思想
教育改革
培养人才
改革教学内容
改革科举制度
变法改革
人才教育培养
培养目标
庆历兴学
描述:
王安石在许多文章中阐述了其教育
思想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人才教育关系国家的兴衰存亡;(二)培养人才关键在于兴教办学;(三)培养人才必须改革教育内容。
陆九渊理学
思想
与气功
作者:
李丕洋
来源:
中国气功科学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气功
中医典籍
陆九渊
学术思想
描述:
陆九渊理学
思想
与气功李丕洋南宋的陆九渊,即陆象山,以“理”作为世界万物的本原,但他还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心即理”。他说:“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