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76)
报纸(129)
图书(4)
会议论文(2)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57)
红色文化 (116)
地方文献 (21)
宗教集要 (7)
地方风物 (5)
才乡教育 (5)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79)
2011(17)
2010(41)
2009(28)
2008(29)
2007(22)
2006(24)
1994(13)
1989(2)
1987(13)
按来源分组
党史文苑(6)
湘潮(4)
党史文苑(纪实版)(3)
剧本(3)
回族研究(3)
新华月报(2)
扬州文学(1)
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1)
江西画报(1)
江苏统计(1)
纪念汤显祖诞辰4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南昌大学举行
作者:余言  来源:剧本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学术研讨会  学术研讨会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诞辰  诞辰  新加坡  新加坡  纪念  纪念  专家学者  专家学者  周年  周年  源流  源流  江西  江西 
描述:2010年12月16日至18日,纪念汤显祖诞辰4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南昌大学召开,来自中国、新加坡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研讨会的主题为"江西的汤显祖,世界的汤显祖",与会者对汤显祖的世系源流、
剧作家,首先应是一个诗人:为曹禺诞辰100周年而作
作者:刘平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剧作家,首先应是一个诗人。这是两名著名的剧作家——曹禺和易卜生讲过的话。易卜生说:"我主要是一位诗人"。曹禺说:"写《雷雨》是在写一首诗"。可是,很多时候,人们对他们的话似乎并没有理解,也没有引起注意。从"五四"时期对易卜生及其
我省举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缅怀先烈丰功伟绩推动云
作者:暂无 来源:云南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 (记者 施铭 季征)昨日上午,我省在昆明举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缅怀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艰苦奋斗的光荣历史,激励全省各族人民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伟大精神,肩负时代重任
为一位思想者的未来践行 ——纪念汤显祖诞辰460周年
作者:暂无 来源:江西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汤显祖 抚州汤显祖墓 汤显祖著作书影 汤显祖作品赣剧《临川四梦·牡丹亭》剧照   □ 孙承飞 许爱珠 2010年12月中旬,由南昌大学主办的“纪念汤显祖诞辰460周年学术研讨会
杂 谈 浅谈毛泽东的书法艺术 云南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 王益群
作者:暂无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橘子洲头《沁园春·长沙》 古人云:文以载道,书以传情。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绝活,它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使人神往。在华夏文化长河中,书法艺术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古人说“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凡冠婚丧祭、四时八节以及朝廷、庙宇、宗教、宗祠、商铺、民居等等装饰,都离不开这道亮丽的风
"马背书法家"舒同在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
作者:周治龙  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  书法家  舒同  毛泽东 
描述:曾被毛泽东誉为"马背书法家"和"党内一支笔",后来又独创"舒体"的中国书法家协会首任主席舒同,不仅是人们敬仰的"一代宗师"、书法大家,还是我党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
青山无言:回忆父亲李井泉
作者:申再望  来源:党课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父亲  父亲  回忆  回忆  无言  无言  马列主义  马列主义  毛泽东  毛泽东  毛笔字  毛笔字  袭人  袭人 
描述:首页,上端有两行工整的毛笔字:“赠李井泉同志毛泽东”。
吴彤组诗选
作者:吴彤  来源:青年文学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选  毛泽东  韶山  杜鹃花  牡丹花  折纸  凌云  日月  酒香  嫦娥 
描述:吴彤组诗选
文件“圈阅”制度要改改了
作者:史海威  来源:新湘评论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圈阅  制度  文件传阅  解放战争时期  毛泽东  王安石  企事业单位  党政机关  单位领导  重大问题 
描述:"圈阅"是指领导审阅文件后,在自己的名字处画圈,表示已经看过。一般认为,文件"圈阅"始于王安石。我党在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工作的需要,经毛泽东同意,正式建立了文件"圈阅"制度。由于简便易行,"圈阅
郭沫若:写与不写的纠结
作者:冯锡刚  来源:同舟共进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郭沫若  武则天  蔡文姬  郑成功  王安石  历史剧  创作  毛泽东  政治活动家  历史人物 
描述: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郭沫若留给了世人《蔡文姬》、《武则天》、《郑成功》三部历史剧作,另一些创作计划却由于"种种原因"付诸东流。归根结底,是时代、性情和环境决定了郭沫若的"写"与"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