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784)
报纸
(110)
会议论文
(8)
学位论文
(8)
图书
(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786)
地方文献
(98)
才乡教育
(7)
宗教集要
(7)
非遗保护
(5)
地方风物
(5)
红色文化
(3)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2
(30)
2009
(33)
2007
(31)
2003
(23)
2002
(18)
1998
(27)
1997
(34)
1996
(33)
1988
(24)
1987
(34)
按来源分组
抚州师专学报
(7)
古典文学知识
(6)
周易研究
(4)
剧本
(4)
考古与文物
(2)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艺海
(1)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1)
濮阳教育学院学报
(1)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1)
相关搜索词
简谈
婉约词
咏怀诗
同音假借
悲悯情怀
古籍出版
器乐曲
王安石
杨简
地主阶级
周世宗
古代儒家经典
史书
圣人之道
多媒体演示
史传文学
“三冗”
包山楚简
启发方法
公元
地理志
唯心主义
咏史诗
天下之法
境界
变法革新
历代评论
《周礼》
城隍庙
首页
>
根据【检索词:简谈】搜索到相关结果
27
条
杜易
简
还是杜必
简
作者:
赵立新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易
简
杜审言
近体诗
乐府歌行
钱仲联
旧唐书
王船山
七言
古籍出版
胡应麟
描述:
近读钱仲联先生增补集说校注的《鲍参军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1月版),在《代白纻舞歌辞四首》其四后有"集说"一条,摘录如下:
楚
简
文字新释
作者:
徐在国
来源:
江汉考古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包山楚
简
尖足布
“识”
楚系
简
帛文字编
《说文》
犯罪的过失
《论语》
注释者
无责任能力
《周礼》
描述:
楚
简
文字新释
包山“受期”
简
析疑
作者:
陈恩林
张全民
来源:
江汉考古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包山楚
简
《周礼》
整理者
纪念文集
直接责任人
否定句式
《封诊式》
“识”
被告
《论语》
描述:
包山“受期”
简
析疑
陆象山「心即理」哲学与其「易
简
工夫」论
作者:
黄甲渊
来源:
鹅湖学志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学
心
理
良知
良能
心生物
心生理
描述:
陆象山「心即理」哲学与其「易
简
工夫」论
《包山楚
简
文字编》校读琐议
作者:
白于蓝
来源:
江汉考古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包山楚
简
文字编
校读
琐议
“识”
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周礼》
调查取证制度
罪刑擅断主义
《封诊式》
描述:
《包山楚
简
文字编》校读琐议
谈
近体诗的对仗艺术
作者:
王新霞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流水对
杜甫《春夜喜雨》
近体
并列关系
刘禹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中国语言文字
胡应麟
《文心雕龙·丽辞》
诸葛亮
描述:
谈
近体诗的对仗艺术王新霞中国古代近体诗的对仗艺术成就甚高。对仗艺术之所以受到历代诗人的重视与喜爱,不是没有原因的。对仗的形式是古代诗人们从汉语结构的特点出发,在长期创作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有效表现形式
关于七言绝句──病榻琐
谈
作者:
张白山
来源:
文学遗产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七言绝句
七绝
语言文字
唐人绝句
王安石
琐
谈
自然的音节
自然音节
《绝句》
杜甫
描述:
关于七言绝句──病榻琐
谈
也
谈
读书的学问
作者:
岑建德
来源:
计划与市场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知识爆炸
扩大知识面
学而不思则罔
获取知识
逻辑与修辞
重要渠道
当今时代
“思虑”
读书人
王安石
描述:
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读书特别是勤读、苦读理所当然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怎样才能提高读书求知的效果呢?
“书”体
谈
往
作者:
潘涌
来源: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图书馆事业
图书馆工作人员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答李翊书》
欧阳修
《与元九书》
古代书信
《谏逐客书》
职业道德
描述:
“书”体
谈
往
印刷术源流琐
谈
作者:
林梅村
来源: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雕版印刷术
印花织物
印花工
凸版
织物印花
青铜器铭文
印章
麻织物
南越王墓
《周礼
描述:
印刷术源流琐
谈
林梅村印刷术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1450年以前,欧洲不过三万册书,而且大多是宗教书籍。印刷术的西传使文化得到普及,这才改变了中世纪欧洲只有僧侣才能受教育的局面,激发了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