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科举制度与文学创作
作者:诸葛忆兵  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科举制度  文学创作  科举考试  欧阳修  登科记考  宋代文学  唐代科举  文风  大学学报  王安石 
描述:当代学者编著的《宋登科记考》最近出版,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如何评价这部著作以及这部著作有怎样的学术意义,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为此,《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邀请了几位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宋登科记考》的学术价值。
科举制度与宋代士大夫阶层
作者:郭学信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科举制度  士大夫阶层  人生价值取向  范仲淹  科举考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地主阶级  学派  陆九渊  知识分子 
描述:科举制度与宋代士大夫阶层郭学信宋代士大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其社会地位、精神风貌都表现出与宋前士大夫阶层许多不同的特质,这固然与宋代的社会环境有关,但亦与科举制度密切相联。正是伴随着宋代科举制度
从“公车上书”谈科举制度
作者:翁礼华  来源:浙江财税与会计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公车上书”  科举制度  翰林院  知识分子  科举考试  王安石  国子监  康有为  明清  应试者 
描述:加进士选拔考试的举人按例补贴一定车马费,俗称“公车”,故以康有为为首的应试举人上书史称“公车上书”。
北宋科举制度简议
作者:张伟民  来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科举制度  北宋  科举考试  诗赋取士  科举取士  进士  王安石  宋朝  地主阶级  宋太祖 
描述:科举制度创置于隋唐时期,由国家定期分科考试,选取人才,分派官职。此后一直成为历代封建王朝选官的基本制度。到宋朝时,科举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本文对北宋的科举制度略加探讨。
科举制度下的《论语》
作者:王学泰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论语》  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  《公羊传》  《礼记》  《周礼》  《仪礼》  进士 
描述:”:包括《诗》《书》《易》“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氏传》)。科举考试中没有《论语》,社会上清谈之风也逐渐消弭,此时《论语》又还原为儿童读物。杜甫流落夔州,说到夔州民风就有“小儿学问止《论语》”的句子。“止《论语》”是讽刺当地人不重视学习,会读《论语》是说仅能识字而已。宋初的科举承唐制,在诗、赋、论、策之外,增加了帖《论语》十通。后来试经义,出题也包括《论语》。这样流行的《论语集解义疏》就不太适用了。北宋真宗时,国子监的祭酒(国立大学校长)邢曰丙认为《皇疏》太空疏,便对《论语集解》重新做了疏解。《邢疏》增加了对名物和典章制度的疏解,逐渐替代了《皇疏》。《皇疏》遂于南宋间亡佚。宋以来《论语》中发行量最大的注本,大约就是朱熹的《论语集注》了。朱熹一生致力于《大学》《中庸》《论语...
宋高宗朝科举制度的重建和改革
作者:朱瑞熙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高宗  特奏名  四川  十七年  重建  士人  三十年  出身  王安石  科举制度 
描述:宋高宗赵构是南宋时期的第一位皇帝,公元1127年至1162年在位。在他的统治时期,科举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建炎元年至绍兴十一年的初步重建阶段、绍兴十二年至二十五
浅论王安石对科举制度的改革
作者:黄宜福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改革科举制度  人之道  兴办学校  科举考试  诗赋  范仲淹  士子  九品中正  科举改革 
描述:更多的真才实学的人才,因此,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科举制度有其积极意义。这种制度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共计一
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的几点启示
作者:徐毅鹏  来源:教育研究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的几点启示
王安石“熙宁变法”中科举制度的改革
作者:牛卫东  来源: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科举  熙宁变法 
描述:文章对王安石在“熙宁变法”中科举制度的改革情况作了简单的叙述,列举了改制前科举的大致状况及存在的弊端,较详细地叙述了改制的过程及改制的内容,最后简要地提及了改制产生的各种影响。
王安石为何后悔
作者:裴毅然  来源:共产党员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后悔  科举制度 
描述:世事难料,虽是常理,但最令人难过的还是好心办坏事儿。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便是一个例子。宋时科举以诗赋取士,致使众多举子埋头诗赋以博功名,一旦入仕却对世事茫然无知。为矫此弊,王安石大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