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华山禅宗杂谈
-
作者:尹文汉 来源:池州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九华山 禅宗 僧地藏 甘贽 曹洞宗 临济宗
-
描述:,主要是临济宗和曹洞宗二大派系,曹洞宗寿昌系和云门系在九华山都有传播。
-
桐城方以智与青原禅宗
-
作者:陈金凤 来源:寻根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方以智 禅宗 净居寺 曹洞宗 明中后期 江西 桐城 康熙 明末清初 十七年
-
描述:重振青原雄风,使之再度成为江南禅宗的重地。方以智与青原山的结合,是中国禅宗史上“名僧名山两相宜”的典型案例,考察这一案例,自有相当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
身体美学应是身体存在论美学
-
作者:刘连杰 来源: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身体存在论美学 意识美学 审美态度论 审美感官论 艺术类型论
-
描述:美感官论、艺术类型论和审美体验论等方面重新建构新的美学体系。
-
罗汝芳“安常”之论探析
-
作者:鹿博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安常” “无隔” 《周易》 庄学 禅宗
-
描述:持有“安常”之心乃是悦处“无隔”之境的必要条件。
-
当代芭蕾《牡丹亭》的美学思考
-
作者:侯侠 来源:艺术教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当代芭蕾 美学特征 《牡丹亭》
-
描述:引了西方观众的目光。随着演出的进行,当代芭蕾是否可以再现中国昆曲的美学特征成为了业内人士讨论最多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中国昆曲和当代芭蕾的美学特征,其次从文化的角度探讨当代芭蕾《牡丹亭》的优缺点
-
苏轼“无为”的书法美学观
-
作者:马云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无为” 苏轼 美学观 书法 翰林学士 王安石 州刺史
-
描述:使,后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复迁礼部尚书兼端明殿学士。
-
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牡丹亭》的翻译
-
作者:杨佩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接受美学 《牡丹亭》 期待视野 视阈融合 空白点 审美距离
-
描述:开始探讨接受美学理论与文学翻译结合起来的可行性。他们将接受美学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如视阈融合,“空白点”等运用到翻译研究中来,强调了读者在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参与”和“创造”作用。作为中国古典戏剧中
-
从美学角度谈晏殊的《浣溪沙》
-
作者:胡君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而这首《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更是其中的名篇之一。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人,是北宋初期重要词人,著有《珠玉词》。燕归来”千古流传。可见这首小令甚得世人喜爱。
-
以梦达情:汤显祖戏剧美学论
-
作者:肖鹰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代 戏剧美学 汤显祖
-
描述:)、精神情趣(趣)、艺术表现(神)和艺术风格(色)四方面必须实现高度的统一。因此,汤显祖为戏剧美学提供一个以"情"为核心的有机的理论体系,是对前人如李贽、徐渭等单纯张扬情感、自然的表现主义戏剧观
-
多宗会聚的宝通禅寺
-
作者:周敏 来源:武汉文史资料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临济宗 曹洞宗 禅宗 东山 大洪山 汉传佛教 方丈 武汉 武昌 密宗
-
描述:刘宋时期(公元420~479年)时,已经修建此寺院,至今已有近1600年历史.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鄂国公尉迟敬德在东山寺扩建寺宇,改东山寺名为弥陀寺,使其成为"邃殿正门,重轩复槛,高墙虬转,修廊翼舒,香厨旁开,僧房内辟"的安禅佳所,盛极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