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学位论文(7)
期刊文章(1)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7)
历史名人 (1)
按年份分组
2014(2)
2011(1)
2010(2)
2009(1)
2006(2)
按来源分组
其它(7)
科教文汇(1)
目的论对比《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
作者:刘文文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汉英翻译  目的论  对比分析  英译本 
描述:目的论对比《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
《牡丹亭》两译本的文化分析:从目的论的角度
作者:熊灵燕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目的论  以充分为中心的评价标准  高度浓缩的语言 
描述: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如此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应向世界推广。 根据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论(将"目的"这一概念纳入翻译的理论),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任何翻译过程的主旨。翻译目的决定将要
目的论视角下《牡丹亭》典故英译的对比
作者:黄采苹  来源:科教文汇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目的论  目的论  牡丹亭  牡丹亭  源语文化  源语文化  目的语文化  目的语文化 
描述:,得出如下结论:(1)目的论可用于分析戏剧文本的翻译;(2)译者不同的目的导致了译本的差异.
汪榕培英译《邯郸记》的文化传输:以目的论为视角
作者:杨丽丽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翻译研究  翻译研究  文化  文化  目的论  目的论  纪实翻译  纪实翻译  工具翻译  工具翻译 
描述:授在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 作为本文理论支撑的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其代表人物有莱斯(Reiss)、汉斯·弗梅尔(Hans Vermeer)和诺德(Nord)等。他们把翻译看作是交流行为,认为翻译研究的中心是文化转化而并非语言转换。译文的目的是翻译的最高准则,一切翻译行为都应该围绕该目的进行。 汪榕培教授的翻译目的是把中国古典文化的真正面貌和精髓展现给世人,向世界传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此他选择了地方戏曲—《邯郸记》作为翻译对象。汪榕培教授以“传神达意”为翻译宗旨,这一原则在他的翻译实践中贯彻始终。 本论文从文化词、典故和语言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汪榕培教授《邯郸记》英译本对文化差异的处理。通过对原文和译文中典型例句的分析,得出汪榕培教授翻译这些具有文...
目的论理论下的《牡丹亭》两译本的文化负载词对比分析
作者:缑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目的论  牡丹亭  文化翻译  比较研究 
描述:》翻译的重中之重。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开辟了解决文化翻译的新途径。其核心理论目的论构建了以目的法则为基础的译本翻译和译本评价体系。它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译者
《牡丹亭》两译本的文化分析
作者:熊灵燕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目的论  目的论  以充分为中心的评价标准  以充分为中心的评价标准  高度浓缩的语言  高度浓缩的语言  真正而全面的理解  真正而全面的理解 
描述: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如此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应向世界推广。 根据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论(将“目的”这一概念纳入翻译的理论),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任何翻译过程
试论古典戏剧的功能主义翻译:以《牡丹亭》为例
作者:黄采苹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  目的论  目的论  中国古典戏剧  中国古典戏剧  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  多元化  多元化 
描述:概念取代。其次,作者针对中国古典戏剧在目标文化中表演难、接受难两大特点,提出古典戏剧的翻译应从功能主义出发,根据不同的受众,采取多元化的翻译策略。如有针对个人读者的归化翻译法;有针对学术研究的异化翻译法;有针对舞台演出所需的字幕翻译法,即交替使用归化和异化的方法,同时考虑字幕翻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性。再次,为论证自己的假设之正确性,作者以汪榕培、白芝和许渊冲、许明的《牡丹亭》英译本为实例,对比了戏剧的诗学功能和表达文本中的次功能在译文中的不同体现,并指出汪译、白译和许译在翻译策略、“忠诚”对象等方面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最后,本文得出结论:功能主义不仅适用于中国古典戏剧的翻译,而且能丰富古典戏剧的翻译策略、促进古典戏剧的海外传播。
论儒家目的论伦理学的定位--以朱熹和陆九渊为例
作者:高煜程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德行伦理学  宋明理学  道德实践  目的论伦理学  朱熹  陆九渊 
描述:連結。因此,筆者認為,如果要回復儒家理論的說服力,應該要能夠與過去「內聖外王」與「天人合一」的思想作出切割,這樣才能保留儒家理論的特色,同時與當代思潮接軌,甚至為現今的社會提出指引。
本論文試圖以目的論倫理學作為儒家理論的定位,如果這種定位可以成功,即便儒家不透過「內聖外王」與「天人合一」的思想,仍然具有肯定道德價值與實踐的理論特色,並且可以為當代社會提出指引。本文論證的方式是,透過對目的論倫理學的主要代表--德行倫理學--進行分析,由此指出目的論倫理學特殊的三重架構,以及道德知識的內容。並進一步以此理解與說明朱熹與陸九淵的理論內容,若能達到融貫一致的理解,應該可以說明儒家理論具有目的論倫理學的特質,並可以此為其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