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6)
报纸(2)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4(1)
2010(1)
2007(1)
2006(1)
1989(1)
1988(1)
1984(1)
1980(1)
1963(1)
按来源分组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
其它(1)
温州人(1)
文献(1)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浙江档案杂志(1)
温州日报(1)
香港文汇报(1)
瑞安王英偉離巢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報訊】(記者 梁悅琴)瑞安房地產(272)昨宣布,王英偉已辭任副主席兼常務總裁的職務,以開拓其他方面的發展,並將於今年5月1日生效。瑞安房地產主席兼行政總裁羅康瑞表示,瑞安房地產發展成中國領先
“王希天纪念碑”碑顶重现华盖山
作者:周泽西 朱明州  来源:温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纪念碑  义士  吉林  日本社会  鹿城  青田  瑞安  党报  警察  东京 
描述:“王希天纪念碑”碑顶重现华盖山
试论孙诒让的生平及其思想
作者:胡福畴 洪震寰  来源: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6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章太炎  改良主义  生平  戊戍变法  周礼  三个时期  义和团运动  学校  政治思想  瑞安 
描述:部重要著作《周礼正义》,章太炎說是“古今言《周礼》者,莫能先也”。再如《扎迻》,书少于俞樾的《諸子平議》,而
孙诒让著述考略
作者:董朴垞  来源: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经术  家刻本  孙诒让  正义  古义  大戴礼记  尔雅  瑞安  周书 
描述:则孙先生一生著书成绩约略尽矣。内编经术类
孙冶让
作者:王高荣  来源:浙江档案杂志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瑞安  玉海楼  官僚地主  《契文举例》  孙衣言  文字学  《周礼》  救国思想  刊误  家庭熏陶 
描述:的指点,加上自己勤奋好学,十三岁时就草成《广韵姓氏刊误》,十八岁又著《白虎通校补补学业日益精进。 1867年,年及弱冠的孙冶让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其才能得到主考官张之洞的赏识,遂取为举人。此后,孙冶让八次赴礼部应试,皆未中试,因
论孙诒让
作者:徐和雍  来源: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孙诒让  学术成就  清王朝  清政府  瑞安  周礼  新式学堂  汉学家  学术研究  康有为 
描述:学者和同志们指正。
孙诒让诗文遗稿补辑(上)
作者:孙延钊 张宪文  来源:文献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孙诒让  瑞安  补辑  光绪  建置沿革  遗稿  科学仪器  永嘉郡  温州  周礼 
描述:评价。至其单篇学术论著,孙氏曾手订《籀庼述林》八卷,
籀园:一座学术圣地的前世今生
作者:陈耀辉  来源:温州人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孙诒让  温州学  学术  瑞安  周礼  高尔基  阅览室  回忆  纪念 
描述:籀园是为纪念孙诒让(号籀庼,1848—1908年)而建的。后来她又成为了我市最早的公共图书馆(籀园图书馆),她曾是温州学术的摇篮,滋养了无数温州学人,是他们梦里的故园。
晚清瑞安孙氏家学研究:从一个解度观照晚清“经世”之学
作者:兰秋阳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永嘉学派  晚清瑞安  孙氏家学  《周礼》  经世致用 
描述:会巨变相互激荡中形成的孙氏家学,主要有礼学和方志学两个方面的内容。孙氏礼学以《周礼》为对象,方志学的研究重心在于以永嘉学术为主的温州地方志。孙氏家族的治学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治学门径是文字学、校勘学等考证方法,治学归旨是求“经世致用”。总的来看,孙氏家族治学立足于汉学考证,又汲取宋学大义,呈现汉宋兼采的特色,这既是永嘉学派流风所致,也显示了嘉道以降学术思想界调和汉宋的新动向,它表明嘉道以降纯汉学已退居次席,晚清学风也随之大变。 “经世致用”的需要凸显了学术的实用价值,推动晚清学者重新认识古学系统,同时也彰显了先秦诸子及西学的社会价值,孙诒让的《周礼政要》与《墨子间诂》是清末学术思想界这一变化的缩影。《周礼政要》大量引述了英、俄等国的近代资料,对清末内政提出了系统改革设计。晚清经学家通过汲取西学,转化经学资源,构建新的理论,表明传统“经世”之学适应时代潮流发生了重要变化,这推动了儒学形态的近代化与传统学术的转型。孙诒让治《墨子》意在对墨子用心笃厚、振世救敝的大义的推祟。清未经学家的思想多有差异,重视子学的经世价值则具有一致性。对诸子义理的推祟,反映了经学家在经学传统与现实需要的断层中寻求弥合的圆通之术。 由于对“经世”层面的凸显,清末学术重心呈现多元化趋势,士人治学从独尊儒经到多元并存,这是史所未见的学术格局大变。学术格局的多元化是传统学术转型的基本前提之一,汲取西学方法和观念则是改造、转化传统学术的必经之路。 晚清学术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近代文化的产生,并非完全由西学东渐所驱动,而是有其自身内在的渊源端绪,这就是“经世致用”。“经世”成为晚清学术发展的基本目标,从而也成为中国文化在近代推陈出新的内在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