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与象山心学
-
作者:范立舟 王华艳 来源:学术交流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易》 陆九渊 理 心
-
描述:陆九渊“心即理”之思想主旨,凭依对《周易》义理的阐发而得以彰现,“易理”的普遍性、绝对性和终极地位是无可怀疑的。但此理并非一外在于人心的客体,而是与“心”通融为一的。修养之方法就在于洗涤心灵中虚浮
-
世间只有情难诉——《牡丹亭》所涵盖的哲学意蕴
-
作者:赖丽青 来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 情 理 理 抗争 抗争 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
-
描述:汤显祖的《牡丹亭》之所以位列“中国古典名剧”之尊,不仅在于作品塑造了杜丽娘这个全新的女性形象,而更重要的是剧作诠释了汤显祖的哲学思想,表达了一种“生而有之”的“情”与明代社会所奉行的“理”之间
-
《牡丹亭》和《红楼梦》中情与理的比较研究
-
作者:林柳生 郭联发 来源: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红楼梦》 《红楼梦》 情与理 情与理 比较 比较 异同点 异同点
-
描述:理”的异同点。本文认为,《牡丹亭》和《红楼梦》中的情与理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两部作品的一脉相承,即《红楼梦》中的情与理是《牡丹亭》的继承和发展。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和欲、灵和肉
-
晏殊《木兰花》赏析
-
作者:严树聚 来源:语文知识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相思 晏殊 无情 白描手法 人生 赏析
-
描述: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这是一篇写离情、相思的词。全篇采用白描手法,婉转缠绵,感叹人生中那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
-
晏殊——求对得佳句
-
作者:苏文学 来源:广西教育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七言律诗 《浣溪沙》 初中 语文 背景知识 备课参考
-
描述:晏殊——求对得佳句
-
晏殊评说
-
作者:程安庸 来源:求索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评说
-
描述:用。
-
有关品质:晏殊词
-
作者:暂无 来源:生活周刊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有关品质:晏殊词
-
晏殊的《浣溪沙》赏析
-
作者:王雁雪 来源: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事物特征 晏殊 浣溪沙 景物 北宋时期 赏析 词作 花间 中学语文 归来
-
描述: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是北宋著名词人晏殊的代表之作。晏殊(991-1055)是北宋时期的太平宰相,词作内容多反映富贵闲适
-
浅谈晏殊词
-
作者:单军贵 来源:甘肃高师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生命延续 厚重感 理性思考
-
描述:晏殊的词表现出对生命延续的追求,其思想内容有一定的厚重感。在艺术上,晏殊追求气象,重在引发理性思考。
-
晏殊--求对得佳句
-
作者:暂无 来源:广西教育C(初中生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找来了,拜见了晏殊.晏殊跟他一聊,挺谈得来,就高兴地请他吃饭.两人吃完饭,一块到后花园去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