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401)
期刊文章(4528)
会议论文(78)
学位论文(3)
图书(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966)
才乡教育 (31)
地方文献 (12)
地方风物 (3)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5488)
2013(219)
2012(285)
2011(266)
2010(254)
2008(248)
1998(100)
1987(109)
1985(89)
1983(63)
按来源分组
中国高等教育(10)
语文教学与研究(8)
现代阅读(教育版)(4)
教坛聚焦(4)
戏剧报(3)
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2)
青海日报(2)
科技风(2)
教学月刊(小学版 综合)(1)
班主任应是学生知心朋友
作者:暂无 来源:教坛聚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班主任应是学生知心朋友
班主任应是学生精神的关怀者
作者:张静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班主任  班主任  关注学生  关注学生  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  精神关怀  精神关怀  角色形象  角色形象  师道尊严  师道尊严  平等  平等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  学习生活  学习生活 
描述:新课程背景下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主动权在教师。班主任应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的架子,抛弃原来绝对权威的角色形象,以至爱的情感、平等的视角、交友的心态去对待学生
班主任应是一个有“心”人
作者:张玉倩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班主任  班主任  “心”  “心”  和谐统一  和谐统一 
描述:班主任是一项用心的事业,没有心与情感的投入,便很难有真正的智与思的创新、爱与严的和谐统一、习与细的有效引导,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必须是一个有“心”人。
班主任应是和谐\乐学班集体的缔造者
作者:韦桂梅  来源:中国教研交流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班主任  和谐与乐学 
描述:初中阶段可谓多事之秋,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作为初中班主任,如何做个引航人,引领学生安全渡过这个多事之秋,不仅需要我们的工作热情,更需要我们的爱心和工作艺术。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学习,笔者认为初中
班主任应是一名长大的“儿童”
作者:张霞  来源:新课程·小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儿童  班主任  班级管理  长大  自主管理  立场  冷水  热水器  二年级  教育 
描述:”,要求我们班主任应当把学生当作朋友,这也是走近学生,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
科任教师应是“副班主任
作者:程方平  来源:班主任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班主任  班主任  科任教师  科任教师  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  工作负担  工作负担  学校  学校  学生  学生  班额  班额  理想  理想 
描述:在一所学校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都应该担负教书育人的责任。但因工作关系,前者与学生接触更多,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而后者在这些方面相对弱一些。长期以来,在我国有不少学校因班额较大或班主任工作负担
班主任应是学生精神的关怀着
作者:暂无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班主任应是学生精神的关怀着
学生应是大学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育改革  突破口  大学教育  学生  回归教育  中国青年  教育精神  工具人  市场人  本质 
描述:王海越在2009年5月25日《中国青年报》撰文提出,以学生作为大学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其实就要回归教育的本质,问题的核心是教育的本质是对于人的关注,而不是塑造工具人、市场人、考试人。以学生作为大学
语文教师应是学生心灵的引导师
作者:王芳兰  来源: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  学生  学生  言语交际情境  言语交际情境  导师  导师  心灵  心灵  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 
描述:,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之同时,以渗透、涵泳、熏陶等方式,有机、有序地让心理健康教育也协同发展。
学生应是大学教育改革竹突破口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学教育改革  学生  《中国青年报》  教育的本质  2009年    市场人  考试 
描述:王海越在2009年5月25日《中国青年报》撰文提出,以学生作为大学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其实就要回归教育的本质。问题的核心是教育的本质是对于“人”的关注,而不是塑造工具人、市场人、考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