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223)
期刊文章(1014)
学位论文(49)
会议论文(34)
图书(28)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259)
地方文献 (40)
红色文化 (17)
地方风物 (15)
宗教集要 (7)
才乡教育 (6)
文化溯源 (3)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03(24)
1999(28)
1994(20)
1991(16)
1990(20)
1989(16)
1987(19)
1982(11)
1980(4)
1979(8)
按来源分组
学术月刊(8)
文献(6)
求是学刊(5)
戏剧艺术(4)
戏剧文学(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上海戏剧(2)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1)
天津社会科学(1)
中华戏曲(1)
的《曲律》
作者:洪欣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曲律  牡丹亭  作家作品论  审美特征  吴江派  戏曲史  传奇作品  古典戏曲 
描述:汤之争作了理论的总结,而且比较系统、全面地研究了古典戏曲的发凡、审美特征及声韵格律,论述了作家作品。《曲律》继承、发展了古代曲论的成果,把戏曲
与吴江派
作者:徐扶明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江派  汤显祖  戏曲创作  明代戏曲  戏曲家  冯梦龙  曲律  戏曲语言  中国戏曲 
描述:”。接着点出沈璟的传人,有吕天成、叶宪祖、、冯梦龙、范文若、卜世臣、沈自晋,共八人,算是主要成员。我们知道,沈自晋是沈璟的族侄。那末,他把当时这些戏曲家,都列为吴江派的主要成员,是否出于
是吴江派吗?
作者:夏写时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江派  汤显祖  批评史  内容丰富  万历年间  学术争鸣  中国戏剧  古代戏剧  曲律 
描述:得失,并在这个基础上博采众长,形成一个相当完整的戏剧理论体系。氏《曲律》,实际上是对于沈、汤二家争论的总
《曲律》与诗学传统
作者:解玉峰  来源:中华戏曲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学传统  曲律  沧浪诗话  曲学  诗学批评  诗教传统  词源  严羽  牡丹亭 
描述: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词为诗余,曲为词余。今之词曲,即古之乐府(《曲律·杂论下》)。自觉地将词曲纳入到诗的传统之下,这不仅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也多少反映了词曲创作的实际,因为词曲家们本身
《曲律》的戏曲创作论
作者:叶长海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创作    汤显祖  曲律  戏曲史  戏曲作品  元杂剧  戏剧活动  戏剧艺术  重要转折 
描述:戏曲理论专著——的《曲律》,正在这传奇创作的高潮中问世。
的欢剧批评
作者:夏写时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戏剧评论  万历年间  李卓吾  戏剧批评  戏剧创作  本色论  评论家  曲律 
描述:是中国戏剧批评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是我国古典戏剧评论的繁荣时期,属于这一时期的评论家今日可查考者不下数十人,佼佼者亦十人以上。这一时期戏剧评论最重要的三大
在曲论上的贡献
作者:张增元  来源:天津社会科学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曲论  《西厢记》  《曲律》    戏曲史  音律  《琵琶记》  实甫  汤显祖  曲品 
描述:男王后》、《两旦双鬟》、《弃官救友》、《金屋招魂》、《倩女离魂》,并校注《西厢记》、《琵琶记》。《曲律》又名《方诸馆曲律》,系他晚年之作,也是他在曲论上最有贡献的著作,尤其是卷四“杂论”部分,虽仅占《曲律》三分之一,却是他的曲论核心。这部分是他陆续写成的,
传略考辨
作者:姚柯夫  来源:文献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曲律  西厢记  明散曲  汤显祖  考辨  传奇  传略  曲家  明代 
描述:在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发展史上,明代的《曲律》,是一部门类详备、内容精湛、最早论述关于南北曲作曲的著作。论者说它功令条教,胪列具备,真可谓起八代之衰,厥功伟矣;自宫调以至韵之平仄,声之阴阳,穷
简论沈汤之争中的本色论
作者:岑玲  来源: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本色论  汤显祖  戏曲创作  《西厢》  吴江派  临川派  《琵琶》  戏曲理论  学术论争 
描述:。两派论争的焦点是戏曲创作中文辞与格律的关系问题。沈璟主张“宁协律而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
及其影响下的晚明剧论
作者:谢柏梁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形态  晚明  汤显祖  戏剧创作  戏剧本体论  潘之恒  冯梦龙  戏曲  传播论 
描述:当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