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王维友情诗的“遥想”写法——从《送元二使安西》说起
作者:王志清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维  送别诗  安西  唐诗  写法  黄生  胡应麟  王士祯  一般性  思路 
描述: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是唐诗中第一等的名篇。此诗为当时的梨园乐工广为传唱,纳入乐府三叠而成为阳关曲,被后人誉为唐诗的压卷之作(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黄生《增订唐诗摘抄》卷四、王士祯
问的艺术
作者:林从龙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陶渊明  王安石  语言  故乡  王维  北山  子思  艺术  杂诗  应知 
描述:尚康强。死狐正首丘,游子思故乡。嗟我行老矣,坟墓安可忘!唐代的王维写过三首《杂诗》,其第二首云;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三首诗都是通过故乡来人问故乡的事,表达了思念
古代诗人咏自然之二:鸡犬桑麻
作者:莫砺锋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诗人  王安石  人与自然  王维  中华文化  田园生活  理想环境  中华民族  休养生息  自然和谐 
描述:的豪门园林不同,田园
解读秦观诗歌:以佛禅诗歌为例
作者:田泳锦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秦观诗  诗歌语言  诗歌创作  佛禅  王安石  佛教  不同角度  苏轼  淮海  诗与禅 
描述:歌语言柔美、善于抒情的特质。从总体观照的层面看,秦观诗歌确实有别于"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典型宋诗风格。但从秦观各个时期具体的诗歌创作来考证,结论却大不相同。
古典诗歌欣赏
作者:黄国彬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敕勒歌》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天净沙·秋思》 
描述:,要待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去讨论。《敕勒歌》这首名作却使人觉得“文明”的确“以诗歌始”。据《乐府诗集》引述《乐府广题》的话,《敕勒歌》“本鲜卑语”,其后“易为齐言”。坊间不少诗选说此诗为北齐的斛律金所作
“舞低”“歌尽”出境界——晏几道《鹧鸪天》名句试析
作者:许金华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歌  文学研究  中国  鹧鸪天  宋代 
描述:宋词人晏几道之所以著名,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遮鸪天》词中的名句:“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那么,这两句词究竟妙在何处呢?
时光流逝的哀吟
作者:周丽云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时期  冯延巳  晏殊  词风  浣溪沙  诗歌  生命力  开花  归来  燕子 
描述:去了,不由得大为伤感和惆怅。他踏着落满香花的小径在院子里独个儿徘徊,无计排遣。假如我们简单地认为只有那些“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歌,才是真正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咏王昭君诗赏析
作者:陈南先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昭君  毛延寿  文学作品  汉元帝  昭君故事  王安石  我国古代  诗歌  咏昭君诗  立意 
描述:王昭君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昭君出塞"的故事,一直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演绎着。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宫人。西晋时避司马
花零余香存 回首情更深:周亮工《舟中与胡元润谈秦淮盛时事次
作者:平志军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亮工  青楼女子  秦淮河  金陵  诗歌  明万历  四十年  时事  情感  人格心态 
描述: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一字減斋,号栎园,学者称栎下先生。其先世居白下,至祖父游大梁,遂定居开封。明万历四十年(1612),亮工生于金陵祖居,并在此度过了
记忆的力量:诗与网——诗歌批评的策略与向度之二
作者:焦亚东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钱锺书  中国古典诗歌  现实世界  诗歌创作  李商隐  王安石  语言世界  唐人  诗歌批评  王昌龄 
描述:赋归来看妇’,活画出董太太的可爱的笑容,两个深酒窝。”不料董听了这样的嘉赏,却并不领情,板着脸说:“跟你们这种不通的人,根本不必谈诗。我这一联是用的两个典,上句梅圣俞,下句杨大眼,你们不知道出处,就不要穿凿附会。”另一次则是对“四喜丸子”曹元朗那首《拼盘姘伴》的评价。这首诗每一句后面都细注着出处,真可谓“无一字无来处”。李商隐、艾略特等人的诗句,如同战场上伪装潜伏的士兵,随时可能吓你一跳。曹元朗得意地说:“诗有出典,给识货人看了,愈觉得滋味浓厚,读着一首诗就联想到无数诗来烘云托月。”而对这样的诗作、这样的论调,唐小姐却用一句话给予了否定,她说:“曹先生,你对我们这种没有学问的读者太残忍了。”曹元朗辩解道:“我这首诗的风格,不认识外国字的人愈能欣赏。题目是杂拌儿、十八扯的意思,你只要看忽而用这个人的诗句,忽而用那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