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206)
期刊文章(1148)
图书(77)
学位论文(47)
会议论文(3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403)
地方文献 (57)
红色文化 (17)
地方风物 (17)
才乡教育 (6)
文化溯源 (5)
宗教集要 (5)
非遗保护 (4)
按年份分组
2010(1050)
2009(500)
2004(56)
2002(24)
2001(33)
1998(26)
1997(36)
1993(22)
1992(26)
按来源分组
出版参考(11)
印刷技术(9)
中国出版(4)
印刷工业出版社(3)
中国图书评论(2)
图书发行研究(1)
中国编辑(1)
印刷质量与标准化(1)
中国书籍出版社(1)
清华大学出版社(1)
出版发行文集出版——《中国出版论丛》其余各卷即将陆
作者:张清雅  来源:出版参考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集  出版发行体制  中国出版  出版工作  出版发行工作  出版史研究  新华书店总店  出版改革  副局长 
描述:富的实践经验,对出版发行体制改革以及经营管理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不断提出真知灼见,曾获得胡乔木、邓力
出版发行文集》问世
作者:暂无 来源:图书发行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集  出版发行工作  出版行政管理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新闻出版署  出版工作  编辑出版  选编  图书发行工作 
描述:经袁亮同志建议,新闻出版署同意,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新闻出版报决定联合编辑出版《中国出版论丛》,计划选编建国以来国家出版行政管理机关部分负责同志有关出版工作的讲话、报告和文章,一人一卷,计划十卷左右。
撰文介绍商务印书馆在中日出版印刷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作者:  来源:印刷技术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化交流  出版印刷  商务印书馆    合资经营  近代史  日本  亲密交往  中日合资  中国出版 
描述: 1993年12月日本印刷杂志TYPOGRAPHICS·ti第150期上发表了撰写的万言长文《中日出版印刷文化交流和商务印书馆》。作者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介绍了商务印书馆1895年
淘罢历史见渊源   ——《出版发行文集》读后
作者:毛鹏  来源:人民日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淘罢历史见渊源 ——《出版发行文集》读后 毛鹏 《出版发行文集》是“中国出版注丛”的第一部,由中国出版科研所和新闻出版报联合编辑,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文章大多写于80、90年代。文集
古代作家文集命名趣谈
作者:李凤智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作家  文集  聊斋志异  宋之问  王安石  清初思想  社会现实  骆宾王  小说家  船山 
描述: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晚年隐居湖南衡阳石船山。《聊斋志异》,清初小说家蒲松
设辞明理,敷述昭情:曾巩诗、文集序阅读札记
作者:朱尚贤  来源:吴中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巩诗  文集  阅读札记  曾致尧  序文  祖父  元献  王子  李白诗  尽言 
描述:时,表达了丰富的感情,精诚由中,具有感人力量。
染色名师
作者:尚伍  来源:饭店现代化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锦纶弹力丝  羊毛衫厂    柔软剂  色名  行业协会  染色师  印花技术  兔毛纱  弹力衫 
描述:了原助剂成本的60%以上。 民为兄弟省市十多家毛纺厂、羊毛衫厂、印染厂速成培训了
《临川先生文集》勘误三则
作者:罗德真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出版的标点本《临川先生文集》为目前较完善的王安石全集。而书中尚有可商之处,兹刺取三例,为作勘误如次:1.第189页,13卷古体诗《答曾子固南丰道中所寄》末句:“无为袭
1992年宋、遼、夏、金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郭齊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化研究  宋代教育  李清照  研究者  王安石  宋代文化  本年度  范仲淹  出版  文天祥 
描述:行的第三届辛弃疾研究会,九月四日至八日在烟台召开的全国第七届苏轼学术讨论会等数次活动产生了较大影响。但
安徽中医学院酣属医院药搁科(邮政编码:23D03])
作者:王益琳 时文霞  来源: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医学院  编码  医院  安徽  相辅相成  医学家  药学家  中药对  医药学 
描述:中药和中医素来就有“同源”之称,药决定医,哺育医,医反映药,期待药。它们唇齿相依,相辅相成.古代的著名医学家,首先就是药学家。因而中药对中医的影响巳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从事祖国医药学的仁人志士们对此早已有众多的论述和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