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62)
报纸(82)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88)
宗教集要 (27)
地方风物 (15)
地方文献 (14)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4(41)
2013(23)
2012(16)
2011(31)
2010(24)
2009(13)
2008(9)
2007(10)
1986(2)
1984(3)
按来源分组
临川晚报(7)
青年报(3)
扬子晚报(3)
江苏政协(1)
作文世界(小学版)(1)
江苏商论(1)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人民政协报(1)
牡丹(1)
洛阳晚报(1)
那一,竟有些遥远:忆第一届洛阳牡丹诗会
作者:卫素琴  来源:牡丹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会  人生  牡丹花  牡丹亭  洛阳牡丹  牡丹诗  面包车  陕县  杂志编辑  流转 
描述:车就从陕县老家迎娶到了灵宝。热闹而懵懂中,人生的
乾嘉学术府中的文人宴集现象
作者:刁美林  来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乾嘉学术幕府  文人宴集  卢见曾  朱筠  毕沅  谢启昆  曾燠  阮元 
描述:关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乾嘉学术文化的发展。
在戈壁滩上悄然拉开——天宫一号发射准备探营记本报记者黄希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航天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火箭转场时刻 本报记者 宿东 摄 9月下旬,戈壁滩上,弱水河畔,已近深秋。放眼望去,胡杨林海,斑斑驳驳,让人不禁对顽强的生命充满了敬意。 在这片热土上,更值得崇敬的是航天人。今秋,来自祖国各地的航天精英再次集结在这块东方红卫星升起的土地上——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他们将在这里实现
金山寺
作者:王子贇  来源:全国优秀作文选·小学综合阅读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课外阅读  语文读物  小学作文  作文素材 
描述:年,金碧辉煌的庙宇建筑在阳光下显得特别耀眼。 进了寺门,一座高大雄浑的殿宇就矗立在我们面前,只见一块红底的匾额上苍劲有力地写着“大雄宝殿”4个金色大字。拾级而上,进入大殿,看见里面供奉着一尊高约三米的观世音菩萨,手捧净瓶,神态安详。这使我联想起电视剧《西游记》来,每当唐僧师徒有难时,这位大慈大悲的救世主就会赶来排忧解难。人们都把她当作“善”的化身,难怪这儿会香火鼎盛,人头攒动,有那么多善男信女来此合掌许愿。
相山公园
作者:李梓琦  来源:淮北晨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星期天,我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小有名气的淮北市相山公园。走进公园的大门,顿时感受到秋天的另一番景致。 沿着大道往前走,就来到了好似人间仙境的人工湖。碧绿的湖面,多么静谧啊,静得让你看不出它在流动。清澈的水中倒映着洁白的云朵,鼓起的波纹亲吻着流云的倩影。白云、蓝天、波纹,和着轻柔的微风,好一处幽美
华阳洞
作者:徐斌  来源:教育文汇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褒禅山  含山县  交界处  石环  景区  宋元  钟乳石  假日  安徽 
描述:安徽和县和含山县交界处有褒禅山,树石环抱,风景如画。山中有华阳洞,奇险幽静,怪石嶙峋。北宋元和元年(公元1054年),王安石游览此山此洞,写下著名的《褒禅山记》。之后,华阳洞一举成名,访者多年不绝
遂昌行
作者:李曙白  来源:散文诗世界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遂昌  汤显祖  戏剧家  昆剧  原创  浙西  山城  土地  播种 
描述:在《牡丹亭》原创地看昆剧《牡丹亭》浙西山城遂昌,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曾经在这儿当过五年县令。也正是在这儿,他写下了他的巅峰之作《牡丹亭》。
悠悠岁月话经 ——解读北宋王安石《鄞县经纪》路线图
作者:暂无 来源:鄞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 文化思想 沈小宝 说到被列宁誉为十一世纪伟大改革家的王安石,人们常会谈到《鄞县经纪》。 964年前那个庆历七年的冬日,年轻的政治家王安石满怀济民之志,风尘仆仆,冒着仲冬寒风,前往任职
武汉高铁火车站
作者:陈荣华  来源:东坡赤壁诗词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火车站  武汉    九州  黄鹤 
描述:九州伟业育文明,高铁奇观眼底生。 轨接白云通远野,站临黄鹤汇群英。 来回武广三千里,乘坐机车一瞬程。 神速遥驰追日月,新科发达九州兴。
且行,且伴,且珍惜:沧浪亭记
作者:孙卓航  来源: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深远影响  文化品位  青少年  牡丹亭  苏州园林  对联  读书  迫切性  暑假  作者 
描述:2010年暑假。辰时,沧浪亭。"妈妈,给你照张相。"我把妈妈拉到一个花瓶形的门边,"这张美其名曰——美人倚瓶。"